所謂“19世紀修大橋,20世紀建高樓,21世紀開發地下交通資源。”地鐵、輕軌與公交汽車、電車相比較,優勢顯而易見:地鐵單向運量每小時4萬—6萬人次,輕軌單向運量每小時2萬—3萬人次,公交汽車、電車單向運量每小時1萬人次。從運輸方式看,城市軌道運輸更具多方面的優點:舒適、準時、快捷、占地少、環保、節能、安全,而且不占地面、街道等。毫無疑問,城市軌道交通是綠色工程,而且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中國確實需要開發以軌道交通(地鐵和輕軌)為特色的交通資源,軌道交通將不單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地下資源開發的必然,更是經濟發展的綜合體現。”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的地鐵建設出現了一哄而上的急進局面。在高速度的背後隱藏著諸多令人擔心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施仲衡認為,“可以說現在中國地鐵是在超速發展。發達國家每年地鐵建設里程也不超過10公里,但我們現在每年都有40—50公里地鐵建成投入運營。”他指出,“速度快了,前期準備工作不足,首要的就是引發安全隱患。”的確,從北到南,一些大的都會城市軌道建設,相繼發生了工程事故,包括地面塌方、地下文物、水電通訊等公共設施阻斷破壞的現象,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慘劇。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直言道:“不合理地趕工期會影響到地鐵建設的結構和壽命,也會影響地鐵的安全。地鐵建設作為百年大計,一條20公里的地鐵的合理工期大約為4-5年,不能趕工期,不能將不合理的工期作為成績”。一位在北京地鐵建設系統長期負責城市公共配套建設的專家談到,“我們國家地鐵建設通常是為某一件‘大事’修建的,比如一些重大的運動會”。所以,往往在設定工期的時候,不是單純從建設工作技術要求的角度,而是參照重大活動的日程“倒排”工期,這樣自然會造成趕工期的問題。
由於地鐵是高造價、高成本運營的地下交通,投資建設和建成後的運營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難題。調查顯示,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已運營地鐵幾乎全部虧損。而去年10月1日北京開始施行地鐵通行2元票制,僅此一項全市每年的虧損補貼就達10億元。
上世紀90年代初建成的新加坡3條城市軌道交通線,綜合平均造價為每公里3.32億元;墨西哥城B線地下鐵道長23.7公里,綜合平均每公里造價為2.46億元;日本東京最現代化的11號地鐵線造價為每公里7.54億元。上海和廣州兩地由於地鐵設備進口化率比較高,地鐵造價也相對較高。上海市的地鐵造價每公里是8億元,廣州市的地鐵造價每公里也達到7—8億元,由於進口設備多,單是進口設備的維修費每年就要花掉6000萬美元。北京地鐵由於國產化率較高,每公里造價也超過5億。王夢恕稱,“即便全部實現了設備國產化,每公里的造價仍不會低於4.2億元。”很多專家強調,地鐵建設要盡可能簡單一些,切忌盲目攀比和奢華之風。現在有的城市把先進放到第一位,貪大求全而大大提高造價。導致運營成本大幅度增加,最後可能是建得起用不起。如果因此提高票價,很多老百姓就會坐不起,無法做到緩解城市地面交通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