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沙3號,是開往西沙群島唯一的一條補給船。 |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出西沙。
每半個月,會有一趟補給船,由海南東部的文昌港,開往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唯一可以上島的方式。但是,船票是不出售的,想上島的人需要拿著介紹信,到設立在海口的辦事處,才能換得一張船票。
這讓西沙變得更加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命之船”維繫西沙
2500噸的“瓊沙3號”,是擔負西沙永興島後勤保障的唯一一條補給船。
從上世紀50年代起,西沙的後勤補給都是由“瓊沙”船來完成的。據說,第一艘船是周總理親自批示,在經濟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投入建設和使用的。
與原來的“瓊沙1號”、“瓊沙2號”相比,“瓊沙3號”船條件好了很多,可以載重750噸,搭乘人員200人。與漁船相比,“瓊沙3號”航速要快很多,180多海里的行程,不到15個小時就可以抵達。如果是漁船,則需要22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海南省西南中沙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董主任每隔兩三個月,就要搭船去西沙輪換。上船前,他向幾位第一次坐船的人講授抗眩暈的經驗。“一定要吃飽,上船就躺在床上,別動,別興奮。”
幾位要隨船上島的乘客顯得有些緊張,認真地聽著,不時地點頭。上島的人,以輪換的工作人員、探親家屬和考察人員為主。
一輛大型的推土機,正在把一大堆泥土往船上裝。島上是沒有泥土的,要想種點樹苗,搞點綠化,泥土都得從海南運過去。船的尾部,還專門設計了一個貨艙,可以放裝豬的籮筐,把生豬運上島去。
由於島上補給困難,“瓊沙3號”被稱為“生命船”。飲用水、蔬菜、水果、肉類,發電機,衛生紙等生活的必需品,都要隨船運輸,船頭船尾都堆滿了物資。
“實際上我們每次都會超載,特別是人員,設計是200人,但是每次都在300人以上。”董主任介紹說,由於超載,原本住4個人的船艙,往往住進6個人。會議室和餐廳,也坐滿了人。
下午6時,“瓊沙3號”滿載著物資和人員起航。剛一出港口,海上的風浪就陡然變大。剛才看上去還是個龐然大物的“瓊沙3號”,一下子就變得像一個舢板,上下起伏,左右搖擺。
有人經不起大海的誘惑,從床上爬起來看大海。但很快就有人為此付出了代價。不到半個小時,開始有人嘔吐。
還好,每個船艙裡都有供嘔吐的痰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