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24日電/在台美積極磋商下,臺灣即將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這是繼二○○六年以來最大幅度的開放,也象徵台美經貿發展正式向前邁進;在美國已經結束FTA(自由貿易協定)的授權之後,馬英九利用堆積木(building blocks)的方式,正一步步建構台美實質經貿發展。
中國時報特稿指出,過去八年,台灣給美國這個朋友“太密集的意外”,讓美國不知所措,從大動作的過境外交,到拋出撼動美中台三方關係的防禦性公投,讓台美關係降至冰點。相較扁政府的烽火外交、衝撞外交,馬政府以兩岸政策為外交上位政策,穩定兩岸關係為先,也使台美回溫。
台美關係吹和風,這一年來,台灣從美國特別三○一觀察名單除名、WTO政府採購委員會通過台灣加入政府採購協定(GPA)申請案、台美針對雙邊投資協定進行多次會談、美國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A),都是台美繼續開展經貿關係的有利基礎。
美國對FTA的授權已結束,台灣要與美國發展雙邊貿易,現在正由貿易與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架構下,用堆積木的方式,將雙邊貿易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等實質內涵,一步步堆建起來。
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議題,在韓國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引發的軒然大波,已經超越單純的科學辯證,如今我國在美方的敦促下,決定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是否激起政治效益仍待觀察。
美國是台灣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來源國,從現實台美關係著眼,臺灣對牛肉的需求量高,不會對島內畜產業者產生排擠,政府又能做好把關,牛肉不失為台方促進台美關係及實質經貿發展的有利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