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多瓦的前車之鑒
這並非Twitter等社交網站第一次顯示其巨大的“煽動力”。兩個月前,摩爾多瓦大選後發生的那場未獲成功的“顔色革命”就被稱為“Twitter革命”。
《紐約時報》4月9日曾詳細披露過摩爾多瓦的青年組織如何策劃“Twitter革命”的。文章說,“HydePark”和“ThinkMoldova”這兩個青年組織是這次示威活動的組織者。“ThinkMoldova”領導人之一納塔利婭.莫拉裡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描述:“6個人,只用了10分鐘的快速思考便作出決定,然後用數小時通過網絡、‘臉譜’、博客、短信和電子信箱將消息傳播出去……結果1.5萬名年輕人走上街頭”。
報道稱,25歲的米哈伊.莫斯科維奇事發當天一直在通過Twitter網站對示威活動進行圖文報道。第二天,他和同伴們通過“臉譜”和Twitter網站向外傳播消息時,還特地為消息製作了“#pman”的標簽,這幾個符號正是摩首都基希訥烏市中心廣場的羅馬尼亞語縮寫。當網絡被切斷後,莫斯科維奇就用群發短信的方式散布信息。文章作者美國人丹尼爾.馬卡達姆斯還爆料稱,美國情報機構參與了4月初在基希訥烏發生的騷亂活動,像“HydePark”這樣的非政府組織網站得到了美國國務院文化和教育局的資金扶持。
摩爾多瓦官方的《獨立摩爾多瓦報》5月8日稱,該國“Twitter革命”的幕後推手就是金融大鰐喬治.索羅斯。正是索羅斯利用Twitter等網站,在美英看不順眼的國家製造動亂。據該報披露,就在摩爾多瓦反對派衝擊議會大樓當天,一個名叫莫羅索夫的人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發表文章,介紹如何通過互聯網發動“Twitter革命”,迅速將大批示威者聚集到基希訥烏的市中心廣場。據報道,這個出生於白俄羅斯的莫羅索夫就是索羅斯開放社會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負責傳授如何利用互聯網,在“封閉社會”推動“民主運動”,以推翻“專制政權”。莫羅索夫公開稱,這個項目涉及塔吉克斯坦、摩爾多瓦、叙利亞和泰國4個國家。他說:“我經常訪問這些國家,以考察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推翻專制制度的可能性。”
儘管摩爾多瓦“顔色革命”最終沒有成功,但互聯網研究機構、哈佛大學的博克曼中心卻在隨後發布的“社會媒體在顔色革命中所扮演角色”的報告中稱,在摩爾多瓦這樣一個科技不發達的國家中,科技在抗議示威活動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紐約時報》6月21日稱,社交網絡這種21世紀的“新寵”在格魯吉亞、埃及、冰島的抗議示威活動中都起到了幫助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