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情節引來眾多質疑
1986年5月,伯納德和時佩普的受審在法國引發了極大關注。“時佩普如何能讓伯納德相信自己是女人?他究竟是不是中國間諜?”成了當時最讓法國人不解的問題。1988年,這個故事被搬上紐約百老匯,1993年,電影《蝴蝶君》在好萊塢上映。從那以後,法國媒體再報道此事時習慣將時佩普稱為“蝴蝶君”。
7月1日、2日,TV5電視台、《回聲報》等多家法國媒體報道了“蝴蝶君去世”的消息。然而案件中的疑問仍無法解開,人們實在無法理解,一個男人怎麼可能在20年時間裡連自己的性伴侶是男是女都分不出來,這也讓伯納德成了一個大笑柄。《巴黎競賽畫報》甚至試圖從技術角度解釋他無法發現真相的原因。伯納德的性取向也受到媒體質疑。美國《紐約時報》2日稱,伯納德1982年將時佩普“母子”帶回巴黎時曾和另一名男性公開同居。伯納德的日記中披露,他在20歲前從沒和女人上過床,極少的性經驗都是和同性校友,他曾下決心要找一個女人真正愛一場,結果愛上了時佩普。伯納德堅決否認自己是同性戀,他表示時佩普最初雖以男裝出現,但卻告訴他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的父親想要一個兒子,逼他穿男裝。
伯納德為什麼向中國透露情報?1987年出版的《巴黎競賽畫報》曾說,時佩普是以“沒有情報難保母子平安”為由懇求伯納德提供情報的。這些情報包括快件及法國大使寫的“在中蘇對抗背景下蒙古國外交政策”等材料。法國《十字架報》6月30日稱,時佩普在庭審時堅決否認自己是中國間諜,聲稱“欺騙”伯納德只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離開文革中的中國。伯納德出獄後曾請作家瓦德爾寫了一部名為《私通》的回憶錄,書中他沒提及究竟是誰主動要求提供情報,只表示“為愛付出絕不後悔”。法國TV5電視台播出的專題節目說,伯納德自己就是一名間諜。
至於時佩普究竟靠什麼讓伯納德相信自己有了孩子,2006年10月出版的法文版《時代》周刊曾做過多種假設,一種說法稱,時佩普刻意用“梁祝”的故事向他暗示自己的女扮男裝,並用一次假流產和兩次假妊娠成功欺騙了對方。該文甚至提到了一個他們自己也認為荒誕不經的傳聞———時佩普會某種中國奇術,能讓自己從生理上模仿女性不被性伴侶察覺。
2日,《環球時報》駐法國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法國民眾,他們都聽說過“蝴蝶君”案。巴黎女教師艾琳娜說,這件事讓她覺得“中國人說不定真有兩下子”。法國地緣政治學者皮卡爾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蝴蝶君”的故事能在法國引發如此大反響,主要原因在於當年中國的神秘。再加上間諜、愛情、男扮女裝等極具故事情節的因素刺激,法國近年來最離奇的間諜故事便由此誕生。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認為,時佩普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戲劇性人物,他的中國背景、性別秘密等無不勾起西方媒體的好奇心理,如今在他去世後,這一段真真假假20年的故事又被媒體翻了出來,不過是一種炒作。
中國專家:此案比007還007
在時佩普被特赦3年後,法國作家法利高在其1990年出版的《中國特工處》一書中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時佩普當年如何被說動加入中國間諜組織,他的“上級”又如何從新疆找來一個維吾爾族嬰兒冒充他和伯納德的兒子。不過,他的書常被讀者當做是偵探小說。
與法國民眾對此事的耳熟能詳相比,中國民眾對“蝴蝶君”的故事似乎陌生許多,《環球時報》記者2日採訪的幾名北京市民都表示從未聽說過此事。27歲的攝影愛好者張先生說,如果這件事是真的,他不明白中國為什麼要派一個男的冒充女人接近伯納德。而一些看過電影《蝴蝶君》的中國網友則更願意從東西方文化衝突和人性的角度對這個故事加以解讀。
一名中國權威部門專家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法國媒體描述的故事太荒唐了,這絕不可能是中國政府所為。該專家說,周總理當年在中國安全部門建立時就定下了一條根本政策,中國情報工作絕不使用美人計,更何況時佩普還是個男人。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情報專家認為,所謂“中國間諜時佩普案”真是“比007還007”,根本不符合國際情報與間諜行動的基本法則,別的不說,法國外交官的婚姻與感情生活受到法國本土警戒局和法國外交部反間諜部門的嚴密監視。既然伯納德與時佩普相識於西方對“紅色中國”最警惕的時代,時佩普的背景不可能不受到嚴格審查。最離譜的是,伯納德換駐其他國家後,居然還能像“走自家後花園”般來中國與中國公民見面。
《紐約時報》2日稱,在時佩普死訊傳出後,伯納德接受了媒體的採訪,64歲的他如今栖身在法國一家養老院裡。記者問他是否為時的死感到難過,他回答說:“他對我做過那麼多事,從沒憐憫過我,現在盤子已經洗淨,我自由了”。不過,伯納德在獲悉真相後曾表示,“我很遺憾故事不是我相信的那個,當我相信它時,它是個非常美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