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生太郎提出了“亞歐十字路”新概念。 |
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評論員 鄭澤民)據報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6月30日發表演講,闡述日本政府對外政策,其中一個主要內容是在新的世界外交構想方面麻生提出了“亞歐十字路”新概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該構想以“自由與繁榮之弧”為基礎;二是該構想的主要內容為建立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的“南北物流通道”和從中亞經高加索至歐洲的“東西走廊”,即“亞歐十字路”,並且該“十字路”和湄公河流域建立産業通道共同構築“現代版絲綢之路”;三是安排中國、印度和俄羅斯成為實現“亞歐十字路”的重要夥伴。
其中第二個方面是麻生這一構想的中心內容,中亞各國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在能源日益緊缺的今天,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能源自給率很低,麻生提出的這一“十字路”構想,著眼的自然是“現代版絲綢之路”地區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
然而,仔細看看麻生的這一構想,似乎各部分之間難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自由與繁榮之弧”是2006年11月麻生太郎在發表《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拓寬的日本外交地平面》的演講中提出來的,麻生提出外交要重視“民主主義”、“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等“普遍價值觀”,要把歐亞大陸外圍興起的新興民主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為建設“形成自由與繁榮之弧”,2006年日美澳外長會議上日本提議設置日美澳印四國對話框架;2007年和2008年分別簽署日澳、日印安保聯合宣言,以意識形態為其在國際關係中“合縱連橫”的聯結點開展“價值觀外交”,與共享民主主義、尊重人權等基本價值觀的國家强化關係,日澳、日印關係的發展是日本建設“自由與繁榮之弧”的一部分,實質是借意識形態包裝東亞外交的戰略目的,組建亞洲版“北約”,以美國為依靠,聯合印、澳,排斥中國,主導東亞國際秩序。
建設湄公河流域産業通道是2001年日本首相小泉提出來的,日本援建的連接泰國與老撾邊境的湄公河第二國際橋已建成通車,2008年日本又向湄公河流域五國提供約2000萬美元的無償援助,用于構建橫跨湄公河流域的“東西走廊”物流網絡,其目的在於對抗中國援建的湄公河流域“南北走廊”,抵消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日益上升的影響,並且,麻生在建立“自由與繁榮之弧”演講中也提到了要把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看作是“自由與繁榮之弧”上的重要一環。
“自由與繁榮之弧” 和湄公河流域建立産業通道一個是“亞歐十字路”的基礎,另一個是其重要內容,都包含了牽制、對抗中國的成分,都是舊式冷戰對抗思維的産物,都反映了在中國國際地位、綜合國力日益提升的情况下日本對自身在東亞地位相對下降而又無計可施但又希望以此阻止或延緩中日國際地位發生於己不利變化的焦慮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