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訂有利於兩岸文化交流的政策,簡化相關行政手續。
-共同推動中華文化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中華文化在全球傳播。
(二)深化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增強兩岸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整合兩岸文化產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和佈局結構,培育文化市場,共同打造文化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發掘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加強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促進兩岸文化產業發展。
-推動制定兩岸文化產業標準,加強保護智慧財產權,建立溝通合作平台,優化兩岸文化產業發展條件。
-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合辦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推動成立促進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合作的權責單位。
-在兩岸影視劇合拍、影視劇及電視節目之市場准入、影視演職人員交流等方面,積極探討擴大交流合作。
-建立兩岸出版交流機制,擴大出版物貿易與版權貿易,加強出版合作,共同開拓海外華文出版市場。
(三)促進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兩岸教育品質。
-在教育中展現中華文化的精神與精髓,加強交流,培養具有文化內涵的人才。
-實現教育資源相互開放和共用,並營造有利於兩岸學術交流的環境。
-兩岸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交流合作,構建多種合作平台。推動兩岸院校建立學分轉換承認及累積機制。
-兩岸互認學歷有利於推動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向實質性階段邁進。
-鼓勵兩岸學生互至對岸學習,並為此創造條件。
-加強兩岸教師和學生互訪、交流。鼓勵舉辦兩岸青少年學生大型交流活動,並逐步構建交流平台。
-鼓勵兩岸相關團體和學校合辦以誦讀和書寫中華經典為主題的中小學生交流活動。
(四)共同探討協商簽訂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定,建立兩岸文化教育合作機制。
-支持兩岸相關機構和專家學者就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進行研究規劃,以實現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
(五)加強兩岸新聞交流。
-擴大兩岸信息交流,儘快實現兩岸新聞媒體互設常駐機構,鼓勵兩岸新聞界加強交流合作。
(六)支援台資企業在大陸發展壯大,推動兩岸在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合作。
-支持台資企業進一步運用大陸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和擴大內需市場,調整發展策略和市場佈局,加快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步伐。
-加強兩岸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在技術研發、產品應用、市場推廣、雙向投資等方面的合作,鼓勵兩岸企業積極研究、使用和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和新能源技術,定期召開兩岸研討會,建立溝通平台,推動兩岸建設節能、環保社會。
-促進兩岸共同研究及合作因應氣候變化;進行氣象觀測及預報技術和資料的交流;共同提高對暴雨、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水準;針對環保議題,加強交流合作,建立溝通機制。
七、大陸方面的新措施
論壇閉幕當天,大陸方面從北京發佈如下:
1.文化主管部門:
加緊制定政策,鼓勵台灣演藝業者在大陸設立合資、合作、獨資經營的演出場所經營單位,支持台灣演藝經紀公司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
2.教育部:
參加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達到台灣一流大學錄取標準的台灣考生,可直接向大陸高校申請就讀,經面試達到錄取標準即可入學。鼓勵兩岸高校互換學生、相互承認學生。
3.新聞出版總署:
將把北京、上海、福建、江蘇、浙江作為兩岸出版交流試驗區,支持兩岸業者以版權貿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學技術類期刊。
4.廣電總局:
允許台灣有線電視網路服務公司,在福建提供有線電視設備和相關諮詢服務。大陸主管部門正在制訂政策,鼓勵台灣業者經批准在大陸參與合拍影片,建設、改造電影院,發行大陸影片等。
八、論壇的功能
1.本黨在野時:反映民意、潤滑兩岸、安定局勢。
2.本黨執政時:整合各界、溝通兩岸、協助決策。
九、對在野歪曲的駁斥
1.所謂“馬總統”把論壇從政治議題(連胡公報五項願景)“貶抑”成經貿文化議題,“刻意讓它冷了”。
其實,這是混淆了國共平台與兩岸論壇,後者是前者的運作領域之一,本來就是“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沒有貶抑或冷卻的問題。
2.所謂“迴避在野監督,違反民主體制”。
其實,歷來兩岸論壇都全程開放,也不是官方談判,而是正當正常正派的兩岸政黨交流。歡迎民進黨派團參加及到場監督;民進黨也應該改變一直迴避陽光的暗中訪問大陸作風,以接受民意監督及尊重民主體制。
3.所謂“仍是國共論壇”,只是兩黨的事。
其實,與會者絕大多數非本黨黨員;參加首屆論壇的台灣企業界的產值合計台灣總產值的近半數。民進黨以國共兩黨的事為藉口而加以反對,是自絕於台灣主流民意而不自知。
4.所謂“違反台灣利益”。
歷屆兩岸論壇都起到維護及提升台灣利益的實質作用,獲得主流輿論正面反應,完全經得起並已通過民意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