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韓國《中央日報》7月21日《漢字成了國際競爭力》,摘要如下:
漢字是什麼,是一種文化還是一種文字?”
“是一種文化”,“兩者都是”,“是為溝通而產生的文字”。
參與如禪語問答般討論的人們表情都十分真誠。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的人氣時事節目《小崔說事》是討論會的氛圍。當天的主題是是否恢復使用漢字繁體字,特邀嘉賓中國漢字研究學院蕭啟宏博士問道:“如果那樣,簡體漢字就成了一種文化了麼?”回答卻各不相同,“是一種文化”,“只是為了溝通而產生的符號而已。”中華文化編輯的主編王幹插言道:“簡體漢字失去了原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形狀和意義,只是表達道理的文字,沒有資格(被稱為文化)。”旁聽席上的女中學生舉手反駁道:“如果現在恢復使用繁體字,那麼我們這代人就都成了文盲了,誰為我們負責?”蕭啟宏博士抓起麥克風回答說:“如果學生現在不學習繁體字,數年後就只能到韓國去尋找中國文化的影子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辯論,得出結論應“識繁寫簡”。也就是說,可以通過簡體字來進行溝通,但必須學習認識繁體字。
繁體和簡體的爭論曾經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如今為何又再次在中國掀起熱辯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