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擾和平發展的阻力
儘管兩岸四地“和平發展”所能帶來的好處很多,但對台灣而言,阻擾它實際跟其他三地推動“和平發展”的障礙也很多。值得特別一提的有三。
第一,是民進黨的克意反對,已如上述。除了將之塗黑為馬英九的出賣台灣利益之舉以外,還以廣告篡改溫家寶總理的講話(“兩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就一定能夠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但這不是溫總理的原文),企圖煽動台灣民情,以求達到阻礙兩岸簽訂ECFA的目的(見《僑報》,2009/6/23日,頁B-12。)
第二,日本對兩岸近來關係之大幅改進,密切注意。並有惴惴不安跡象(見《僑報》,2009/7/3日,頁A-15)。日本對台灣始終存覬覦之心。過去自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時代,一再假造日美軍事合作計劃關注台灣的假像;並時有“周邊事態”日美共同作戰計劃延伸至台灣的“洩密”。後來大概由於美國人不願苟同,日本人才改口。日本的《朝日新聞》在2007 年5 月 17 日一篇報導,乾脆說穿根本沒有甚麼“周邊事態”共同作戰計劃。儘管如此,日本人(至少日本右派)仍然沒有放棄對台灣的野心,因而會設法從中阻擾台灣與中國大陸從事太過靠近的互動方案。最近醞釀的日本要在距離台灣花蓮僅110公里的那國島駐軍,並以包抄釣魚島,恐怕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它正好發生在兩岸頻傳合作好消息的時刻。
第三,由於台灣二十年的台獨王朝(李登輝的12年加陳水扁的8年)一再宣揚“台灣主體論”,並不時散布“台灣地位未定論”;因此,台灣與大陸是彼此互不隸屬的兩個實體。李登輝的“兩國論”以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說法,全是從這個大前提出來的。所以,在台灣的很多人心目中存在一種莫名其妙的“拒統”心理。這種迷思,可以若干民調數據來顯示。
台灣“遠見雜誌”在今年(2009)民進黨517遊行前兩天舉辦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幾種傾向,包括(一)48.5%的人贊成台灣“最終應該獨立”;(二)認為“最終應該統一”少到16.2%。跟2006年比,贊成“終極統一”的人數減少了12.5%;而贊成“終極獨立”的人卻比2006年增加了4.2%。換句話說,贊成終極統一人數下降率,比贊成終極獨立人數增加率高過近三倍。這個現象,在其他機構(譬如《中國時報》)主辦的民調結果也得到旁證。有這種“拒統”心理與迷思的人,也會是反對與大陸“和平發展”的最好的聽眾。
對於如何克服這個問題,我認為北京與台北應該派專人(必須有深懂國際法人才)組成研商小組,用以達成兩岸一個共識。關於台灣的法律地位,以及它與“一個中國”的關係究竟如何,提出一個權威性的答案。這樣可以杜絕台獨份子所謂“兩岸彼此互不隸屬關係”之謬論;更可以幫助祛除以上所說“拒統”的迷思。本人已另有文章詳談此事。在此不贅。
總之,將“和平發展”的主導力量與對象,由原先兩岸兩地(大陸與台灣)擴充至四地(加入香港與澳門),有幾大作用,都是正面的。第一,原來台灣可能遭受由香港、澳門、廣州構成的所謂“三城”威脅。因將“和平發展”擴大至兩岸四地,香港與澳門(甚至廣州)就都包括到同一個經濟合作共榮圈,所以兩岸四地之間,可幸免於彼此競爭威脅的厄運。第二,如能顯示四地共同掀起“和平發展”的旋風可以對四地都帶來好處,則可減低僅是“兩岸兩地”那樣對台灣專注的“針對性”。或可化解台灣內部反對聲浪的尖銳化。第三,大陸和香港與澳門間原有的經濟密切互動的某些辦法(譬如CEPA) 甚至於實行的良好效果,可作為對台灣的模範與啟發。如此,可以減少在台灣某些人對大陸的疑惑。這三點代表了將海峽兩岸和平發展擴張至兩岸四地和平發展的內含睿智。至於實行方面,“兩岸四地”和平發展的可行性,是會比僅僅“兩岸兩地”和平發展之可行性要更高得多;而且能產生更有意義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