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樓的方圓之間 |
二、福建土樓: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
7月17日,在金門演講後,與台灣競爭力論壇副秘書長謝明輝先生一起、在中國評論社羅祥喜先生的安排下赴福建永定,瞭解一下兩岸統合學會與台灣競爭力論壇可以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做些甚麼事。
一年前,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第3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大會,經由21個委員國審議、表決通過以永定客家土樓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和衍香樓、振福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六群四樓)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在永定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盧游斌與龍岩市客聯會邱新華先生的陪同下,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去年甫獲得聯合國文化遺產認證的福建土樓,是多麼的古樸與值得珍藏。由於時間關係,很遺憾地,我們只參訪了洪坑與初溪土樓群,但是,這已經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震撼了。
土樓的內涵,代表著傳統中國人的多重美德。這一群從中原而來的客家族群從土樓的建造中,充分展現了他們獨特的生命力與藝術觀。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認識土樓的文化價值。
第一、經濟與環保性。建築土樓所需的材料都是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所盛產的黃土與杉木為主。黃土主要是山坡上的土,居民們不會去破壞耕種的土。舊的樓如果要重新建構的話則牆土還可以重覆使用,不會像現代的建築一樣,舊了就會產生大量不可再使用的建築垃圾。從土樓中,我們可以看到客家人的簡樸、務實與環保。
第二、堅固性。土樓的外牆相當的高大,而且很厚實。一般外牆約厚一公尺以上。很多土樓的外牆是用三合土夯實而成,相當的堅固,用傳統的槍砲武器轟垮相當不容易。土樓外牆的牆腳是用大卵石堆砌而成。為了防止牆腳被挖開,堆砌的時候刻意將卵石的大頭朝內,小頭朝外的方式擺放砌築,上面加上厚實的土牆後,會使牆腳異常的堅固。
第三、有機健康性。福建土樓的牆體厚度達1.5公尺,有的更厚達2.5公尺,因此大熱天的時候可以防止熱氣進入,冬天又可以抵禦寒風,整個土樓形成一個冬暖夏涼的有機空調機。由於在閩、粵地區氣候時有晴雨不定情形、室外乾溼度變化很大,環境太乾的時候,夯土牆能釋放水份;環境太溼的時候,夯土牆能吸收水份,這樣的調節作用對於居住在裡面的居民來說是對建康有益的。這種有機健康性的牆面是其他材質牆面難以比擬的,這正是中華民族老祖宗們的智慧。
第四、防禦性。以方樓、圓樓為例;樓的外牆是用土牆圍合而成,外牆高又大,其中最高的有五層高,土牆可以高達15、16公尺。底層廚房對外不開窗戶,二樓儲存榖物的地方也不開窗戶,三樓以上的臥房只開小窗戶,一般未使用的房間暫不開窗。大多數的土樓只留一個對外的大門出口(大一點的土樓有留一、二個邊門),這樣對外的洞口可以減到最少。從這裡可以看到,這一群避難而來的族群,多麼地強調社群性與團結性。
第五、藝術性。土樓除了實用與防禦的功能外,也有美學的藝術內涵。這些曾經被美國太空衛星誤視為核子基地的圓方型建築,在崇山峻嶺與深溝穀豁之中,圓方樓以渾然一體的形態出現。
建造於清代的“福建土樓王”承啟樓,有著“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裡圓,圈套圈,歷經滄桑四百年”之說。和承啟樓一樣,奎聚樓、永隆昌樓、裕隆樓、五實樓、福裕樓、環極樓、衍香樓等土樓,不僅規模空前龐大、結構合理、功能齊全、裝飾精緻,而且建築風格也向多元化趨勢發展。振成樓、振福樓等土樓,在古代生土建築的基礎上,還融合了部分近代西洋建築藝術和中國古代園林藝術。
永定土樓建築猶如山區民居建築的“奇葩”,這種就地取材、功能齊全、造型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土樓建築技術迅速向閩南、粵東、贛南等地區幅射。這些建築美學並不是出於名家,而卻是一些避難者在求生存中仍能兼顧藝術的作品,著實讓人敬佩。
第六、文化性。土樓建築之所以具有這麼神奇的特點和功能,緣於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的薰陶。土樓是客家人的首創。據考證,客家人祖先來自中原,因避戰亂、匪患、兵燹,以及猛獸,他們到南方後族群而居,因而創造了土樓。客家人南遷之後,他們既承襲了中原文化,又發展了中原文化。客家先人們為了在逆境裡生存發展,他們一姓一族,聚族而居,和睦相處,崇文重教,慎思追遠,激勵上進,教育培養了一代代的客家人。
至今保留在土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材”等楹聯,既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原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客家的先人們,在漫步的歷史歲月中,繼承了古代中原的先進文化,也形成了他們獨有的客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