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5日電/台灣經濟日報社論說,海峽兩岸的氣氛好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愈來愈複雜而且愈來愈弔詭,是數十年來從未見過的景象。
社論說,從60年前的國共兵戎相見,直到20年前蔣經國開放探親與間接三通之前,海峽的情勢十分凶險,但無比單純:對岸一心要解放台灣,維護國土之大一統;台灣則竭盡所能力保安全,乃至行有餘力,嘗試反攻大陸。因此兩岸領導人的任務十分簡單,就是努力加強軍備,全民一心抗敵制勝。
開放探親,讓一波有親或無親可探者,首度可以放心跨海一探過去的龍潭虎穴;開放間接投資與通航,恰值對岸改革開放,釋出無數好用的廉價勞動,紓解台灣嚴重的缺工之苦,為走投無路的加工出口業開出一條陽關大道,企業、資金、人才,源源流向對岸,使情況突變,但仍然不難應付。對岸只要加緊手腳“築巢引鳳”,努力吸引台商、台資,就一舉達到了多重目的。
社論說,相對於此,從國民黨的李登輝到民進黨的陳水扁,對策也十分單純:努力封堵企業與資金流失的出口,盡一切可能拖住資源流向對岸,以保全經濟的元氣,也避免兩岸過度的整合。雖然消極、被動、處處漏洞,乃至為了鎖國而窒息產業發展的空間、阻止資金流入,讓台灣經濟動能大失、前途暗淡,反而驅迫更多企業與人才投向彼岸;但一味攔阻、掣肘,對主政者而言,倒也清楚明確,不必費多大心思。
然而政權再度輪替,飽受“鎖國”之苦的人民,毅然選擇高喊開放直航的國民黨,逼迫主政者打開“鎖國”的魔咒、加緊與對岸良性互動,讓局面頓然改觀,同時也使兩岸政府各自陷入改弦更張的艱難考驗。
社論說,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先以反分裂法為無法接受的挑釁行動劃出底線,隨後就以軟的可以更軟的手腕,全面對台示好、開放,幾乎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為將來的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台灣這一邊,政府的處境則無比艱難,因要與對方積極合作,將“鎖國”困境一舉打破,更進而利用對岸的資源、市場,壯大企業與經濟;但又時時戒惕對方欲藉此解除台灣的防禦、無限深地吸入大陸,因而須步步為營、時進時退,以免“開放太快、變成洪水”。
經過一年來的折衝、布局,對岸的攻勢全面展開,除了經濟合作協定一步也不放鬆,每個地區、每個產業更是張開雙臂,熱情擁抱,簡直令人難以抗拒。最新、最猛的一招,就是海峽兩岸經濟區的“先試、先行”。
社論說,海西經濟區戰略,與深圳的前例相比,太遲也太弱;但顯然其主政者已了然於此,獨予福建“先試、先行”猶勝特區的殊遇。如果福建果能擘畫出比特區更特、比ECFA更加優惠的超國民待遇;再以最大的決心消除不到100公里的通航障礙,使往來猶便於台灣南北兩端;而產業布局則充分補台灣之不足,形成一個經濟體中互相支撐的夥伴;則福建將更甚於深圳,發揮更大的吸入能力。
這樣的福建,台灣該如何面對?不但要不懼吸入,不被等同為地方政府,還要在競爭力上更擅勝場,在產業鍊、人力、基礎建設、生活素質、民主法制方面處處保持領先地位。這是主政者最大的挑戰;但可在其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