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8日,參觀者在圖片展參觀。當日,2008北京奧運一周年大型攝影圖片展在奧體中心舉行。 |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8月9日載文《北京奧運周年:用發展擊破“後奧運之咒”》,摘要如下:
北京“奧運盛宴”之後,中外輿論曾對“後奧運”的中國經濟議論和猜測頗多,集中在中國會不會步入“後奧運經濟蕭條期”?這樣的話題一度占據了媒體首要版面和熱點節目。
如今,奧運夢圓一年後的中國政經形勢或許可以提供明晰的答案。儘管關於北京奧運會的投入與收益帳單和計算方式仍然存在爭議,但國際媒體都認可一個事實:對一個日益強盛的大國來說,舉辦奧運只是中國舉辦諸多大型體育比賽中的一項,依經濟實力和國家能力,辦一屆高水平的奧運會不會形成什麼財政包袱或導致經濟困難,特別是對一個可以舉國之力辦大事的體制來說,更是如此。現實狀況擺在世界面前,沒有人再會懷疑中國。
世界上確實有一些國家因舉辦奧運而出現經濟困難,大批場館設施閑置,地方財政背上沉重包袱,所謂“後奧運之咒”。而在中國,舉辦奧運是國家大事,奧運所需費用由國家和北京市來共同承當,即使投入的錢如國外媒體估計的數百億美元,也並不會像有些國家舉辦城市那樣“留下了一大堆歷史包袱而喘不過氣來”。所以,以它國例子簡單推導北京乃至中國“後奧運之咒”,那就大錯特錯了。北京奧運各方面總投入雖然巨大,但分攤到各年度,對每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來說仍是較小的數目,完全可以承受。更何況,北京奧運的市政交通和環境治理項目,還將長久地服務於首都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其整體效應遠遠超過了奧運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