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對公務宴請中飲酒成本的控制非常嚴格。托比爾斯是英國在野黨保守黨的鐵杆黨員,常要參加英國政壇的各類酒會。他告訴記者,儘管英國人很愛喝,但想在公務場合“喝個夠”的機會卻幾乎沒有。如果是政府部門或政黨組織的酒會,每位登記參加活動的人只能分到一杯酒,因為主辦方對財政開支嚴格把關。托比爾斯還經常往返中英兩地,他說,多數英國朋友在聽了他對中國酒桌文化的介紹後,都為這種鋪張浪費感到可惜。一些朋友認為,如果是個人行為就是道德問題,但要是政府行為就涉及法律了。不過托比爾斯常告訴他的朋友們:“想讓中國人把五千年的酒文化一下子來個大改變,就像英國人把女王趕下台一樣,不那麼容易。”
在“啤酒之國”德國,布倫瑞克市的官員丹尼爾向記者介紹說,德國政府部門和企業有非常繁雜、嚴格的報銷程序,首先要在請客前填寫一份“請客計劃”,詳細列出宴請地點、菜品、酒品標準以及請客目的,經批准後才能實施;吃完飯要在發票上標明每道菜和酒的價格,還要匯報請客效果如何。丹尼爾說,德國公務宴請中酒的標準一般是每人一杯,不超過2歐元。如果違反規定,除了議會的專門委員會可以提出質疑,各聯邦州的腐敗案件處理中心還可協同聯邦審計署專案小組對其進行調查。
中國該培養公私分明的酒文化
“酒桌社交在中國地位如此特殊,是因為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把公、私觀念分得很清。”法國歷史學教授伏維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西方人如果在辦事過程中相互欣賞,也會相約吃飯,但吃飯只是辦事後派生出的私人交往成果;而在中國,吃飯卻是辦事的工具,私交也可能成為辦事的基礎。另一位巴黎大學的教授則認為,中國的酒桌文化與中國人官本位及權威崇拜的思想有關,在勸酒、敬酒習俗的背後,可能是公權私有以及人身依附的問題。
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說,從黃帝造酒的傳說開始,中國的歷史就因為酒而變得形象、生動,曹操煮酒論英雄、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都是歷史美談。事實上,古人飲酒時常輔之以做詩、猜謎的活動,民間飲酒則講究敬神祭祀、長幼尊卑等法度習俗,相比之下,現代中國的一些酒桌習俗被異化了。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認為,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社交方式,西方是咖啡廳社交,而我們就習慣於酒桌。“但問題是,現在的飯店酒桌變成了辦公室的延伸,成了規範之外的一種灰色地帶,並在這裡辦了一些灰色的事。”周寧說:“中國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應該有將公私、國家集體個人分得很清楚的社交方式。而面對來自西方的批評,我們必須清醒,先辨是非,再分中西。從自身檢討,辨別哪些批評是故意的、是詆毀現存政治秩序的,哪些是對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廉政建設有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