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2日電/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報道,馬來亞大學語言暨語言學學院,漢語語言學系21位學生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於6月14日至7月4日前往中國北京,參加由中國漢辦與北京國際漢語學院主辦的“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課程。
參與有關課程的還有來自美國與加拿大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為期3個星期的課程包括對外漢語語音、漢字、詞匯教學、中國古近代史、詩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地理、製作中國結等等。
馬大學生盧潔雯與蘇堯邦同學參加了這次的交流課程,除了專業所得,他們也在短短20天的培訓中獲得不少感悟。
蘇堯邦:老外說華語“超贊!”
這次的北京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老外隨處可見,他們選擇以漢語與店員討價還價或與民眾交談,別說當事者會因此倍感親切,就連我這自懂事以來就不自覺地以“炎黃子孫”自稱的大馬華裔新生代除了感到驚訝以外,亦因聽聞老外在說著“我們的語言”(華語)而倍感自豪,臉上頓覺有光。
我也不明白當下為何會湧現如此強烈的自豪感。或許這源自大馬華社長期以“中國兩岸三地以外華文教育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區”自稱所衍生的優越感。
這份自豪感時至今日仍常常烙印在所有大馬華人身上。就連我們這些80年代末以後出生,且雖然未經歷艱辛華教運動的新一代華裔子弟,也常常因為自己懂得一口流利的華文,加上順應中國崛起的契機,以為自己肯定比不懂中文的人占了優勢而沾沾自喜。確實,一直以來,我以此引以為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