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產一桶南沙油
南海爭議海域的“共同開發”正如火如荼。然而,中國至今卻沒有在該海域產出一桶油。
儘管1957年4月,南海鶯歌海上閃動的勘探火苗曾讓全中國為之一振,但1965年南海糾紛後,中國主動將海洋石油工業重心由南海轉到了渤海。
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副主任薛力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這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國海洋開發能力不夠,存在技術、資金和組織管理上的瓶頸;另一方面,中國的海洋戰略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需要不斷調整。
據介紹,全球能夠在水深300米開采油氣的企業不足20家,在3000米海底開采石油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而南海平均水深達1200多米。直到2004年,中海油才掌握了部分深海勘探開發的技術。
薛力同時透露,中國國內石油產業的壟斷局面也制約了南海開發。“中海油幾乎壟斷了海上油氣專營權,中石油是‘旱鴨子’,下海沒有海外開發權,現在頂多只能在淺海區域搗鼓。”
其實,中國也曾有過與西方公司聯合開采南海爭議海域油氣資源的嘗試。
1992年5月,中海油與美國克裡斯頓能源公司簽署了“萬安北-21”合同。5年後,當克裡斯頓能源公司依照合同在南沙群島西部萬安灘附近海域進行勘探時,卻遭到了越南政府的抗議,電纜、管道等也遭到破壞。隨後,中越兩國陷入“口水戰”“外交戰”。1997年4月1日,中國政府主動把“勘探三號”船及拖船撤離了萬安北海域。然而,越南後來卻不顧中方的反對,執意與美國埃克森、英國BP石油公司等合作開采我南海油氣田。
對此,薛力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做出針鋒相對的反應,主要是出於大局考慮,並不是沒有能力組織區塊招標聯合西方公司開采。”
多重因素增加南海維權難度
“我退他進”的局面,令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形同虛設,南海周邊國家實際執行的是“擱置與中國爭議,共同與西方開發”。
在既成事實的基礎上,南海國家才敢於跟中國叫板。李金明教授認為,相關國家在開發我南海資源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外匯,再用這些外匯購買武器裝備,反過來再強化對我南海海域的侵占。這事實上已經成為南海國家掠奪我海域的具體思路。
李金明教授還指出,“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通過與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把美國的利益和軍艦都拉攏過來,以形成對中國外交和軍事上的掣肘。”
無疑,這些都增加了中國在南海維護主權的難度。甚至有悲觀者認為,中國已經不可能再拿回那些美麗的南海島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