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31日電/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郭正亮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說,馬英九意外批准達賴喇嘛訪台,引發北京高度不悅。更意外的是,馬明知此舉必將引發北京反彈,決策並未事先照會。這種前恭後倨、“內政”突然高於兩岸考量的決策模式,已使好不容易累積的兩岸信任備受衝擊。
文章說,類似美軍直升機抵台救災,達賴訪台祈福也未必具有政治性。但對北京來說,前者涉及中美角力,後者涉及統獨矛盾,自然高度警覺。兩相比較,達賴訪台屬於北京對外關係的“三個不能碰”,政治敏感程度遠高於前者,但馬卻反其道而行,只對美軍來台事先照會北京。
可預期的是,馬必將全力亡羊補牢,全面降低達賴訪台的政治意涵,即使如此,馬令人難測、前後不一的兩岸決策模式,勢將成為北京要求解決的問題。換言之,達賴訪台並非重點,批准訪台的決策邏輯才是關鍵。達賴訪台的兩岸危機,並不在達賴或朝野的短暫言行,而在兩岸信任的突然頓挫。北京對馬恐將開始觀望,善意政治的氛圍不再,“經濟優先”將遭質疑,“政治優先”也可能抬頭。
文章說,上任一年多來,馬始終把兩岸突破視為最大政績,但從三通到三次江陳會,從世衛觀察員到參與世運,到未來聽奧和ECFA,無不仰賴北京的善意配合。北京所以屈從兩岸經濟優先,默許台灣國際空間,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因為擔心民進黨取而代之,必須給國民黨政府更多兩岸成果。
問題是,北京的善意配合併非毫無上限,亦即馬政府必須符合“以通促統”的大戰略,才能遏止政治優先路線的抬頭。對北京而言,馬的第一次出格,是任命親李人士賴幸媛接掌“陸委會”,但馬以上有“國安會”做為轉寰,加上後來爆發川震,馬政府和台灣人民的熱情捐輸,使北京縱有不滿也難以發作。
如今,馬突然依循李扁,不經照會批准達賴訪台,可說是馬對北京的第二次出格。即使馬辯稱並非主動,只基於人道考量,但馬迫於“內政”竟而導致兩岸變數的決策模式,已使北京大為警覺。在北京眼中,馬的領導過於軟弱,亦無穩定的兩岸戰略可言,隨時可能因為政治壓力推翻兩岸默契,甚至可能基於短期的民調考量,不惜滑向獨派訴求。
文章說,這種恍然大悟,可能使北京不再委曲求全,對馬的善意配合,也不再視為當然。畢竟,北京對馬的政經分離早已不耐。從去年歲末發表“胡六點”,到今年國台辦主任王毅的美國談話,都一再呼籲兩岸政治對話,但馬從未回應。一年多來,北京對馬的不滿,只是隱忍不發而已,達賴事件卻可能變成導火線,提供北京要求馬政治表態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