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將於九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將研究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問題。據悉,推進黨內民主有望成為四中全會的關鍵詞。近年來,中共在許多省市開展了多種模式的黨內民主試點,包括黨員直選鄉鎮黨委書記、黨代會常任制、縣委全委會改革等,為未來黨建提供重要借鑒意義。
大公報報道,今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就是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問題。胡錦濤在會議上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出席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時,亦指出必須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發展黨內民主,維護中央權威。
觀察人士指出,中共十七大時將執政能力、先進性建設、發展黨內民主、代表任期制等重要內容寫進黨章,這意味著這些課題在今後的黨建工作中將扮演重要角色。而關於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此前已出台過專門文件或進行過專門的學習教育,盡快部署推進黨內民主,就被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上。
黨內民主試點多元化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中共現已形成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新理念,將黨內民主提到新的地位和水平,應積極而穩妥地推進黨內民主進程,避免出現大的波折。
據悉,正是本著“漸進式”思路,中央近幾年在不少省市試點推動黨內民主,並且逐漸形成了幾種主要不同模式。一是在四川省上百個鄉鎮,試點黨委書記“公推直選”,由轄區內的黨員直接選出鄉鎮黨委書記,並實現差額選舉,改變了以往多由上級制定任命的做法,此舉極大提高了基層政治活力,亦提高了黨組織公信力。
第二種模式是在湖北省羅田縣、上海閔行區等地進行的黨委全委會與常委會改革。羅田縣取消了常委會,由縣委全委會直接履行職能,閔行區則是加強了全委會對常委會的監督和制約,其目的都是改變少數常委掌握決策權的局面。
第三種模式是在四川雅安等地推行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在此之前,黨代會除了每五年一次會議之外,再無別的工作。而實行常任制後,黨代表們將定期舉行會議,有權對黨委領導人測評、質詢,參與課題調研和決策聽證。
加強監督遏制腐敗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甄小英指出,社會主義中國現在處於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關鍵階段,面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使中共面臨艱巨執政使命,且社會深刻轉型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利益群體複雜化,這些都要求執政黨必須發揚黨內民主,更好地進行利益整合。這對於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構建和諧社會、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甄小英並認為,發展黨內民主,加強民主監督,可以遏制腐敗,維護黨的執政安全。
據了解,下一步黨內民主方面的主要任務包括,完善黨代會制度和代表任期制,完善黨委全委會、常委會決策和工作機制,加強黨內監督制度和領導班子制度建設。而加強黨內民主,與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將形成良性互動。
另外,大公網消息,備受關注的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將於中旬召開,據內地官方媒體之前報道,其主要議程之一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北京有關專家指出,四中全會把“研究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問題”作為主要議題,至少有4層含義。
首先,中共是執政黨,其執政能力、隊伍建設、方針政策等決定著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抓住了黨的建設,就抓住了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因此,黨的建設歷來為中共本身和外界高度關注的。
第二,“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中“新形勢”3個字透露出的信息,是四中全會再次強調和部署黨的建設與過往不同之處。所謂“新形勢”,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去年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帶來了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的出現,在這個初現端倪的新格局中,中國的地位與影響力正在大幅提升。作為中國的執政黨,中共必須為這種變化做好準備。二是自去年以來,內地突發事件不斷,從“甕安事件”到“通鋼事件”,從西藏“3.14”事件到新疆“7.5”事件,無不對中共的執政能力及地位提出嚴峻挑戰,中共有必要認真檢討,找出更好的應對之策。
第三,加強黨的建設,是反腐敗新形勢的需要。中共近年反腐,力度不可謂不大,據網上報道,從2003年7月至08年12月,內地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審結違反黨紀政紀案件85.2萬件,處分88.1萬人,其中地廳級以上官員2,386人(不含軍隊),縣處級官員29,905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24,718人,包括前上海市委書記、政治局委員陳良宇、原國土資源部長田鳳山等高級官員。
今年又有國開行副行長王益、人大財經委主委朱志剛、最高法院副院長黃松有、中核工業集團總經理康日新等省部級官員相繼落馬。然而貪腐者依然前仆後繼,不無怪有內地媒體刊文感歎:“面對‘反腐成果’,我們該笑還是該哭”。因此四中全會在反腐方面有何新舉措,值得期待。
第四,四中全會研究加強黨的建設,也是在為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做幹部準備。外界普遍關注習近平此次是否會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其實,中共總體的接班隊伍的培養,也是中南海考慮的問題。據《齊魯晚報》報道,中共正在選拔萬名後備幹部為十八大作準備。報道稱,按照中央規劃,今年集中補充調整的省部級後備幹部將有上千名,地廳級後備幹部6,000餘名,縣處級後備幹部將有4萬名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