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規劃歷經六版本 大北京正式進入六環時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3 08:56:55  


六環高速公路將成為北京新城相互連通的最重要通道,也為北京市產業的整體布局創造更有利條件。圖為昌平區天通苑小區(網上圖片)
 
  北京規劃歷經六版本 

  建國後,北京城開始進行第一次總體規劃。這次規劃決定了北京的“單中心”發展模式,以舊城為中心向四郊發展,中心城市面積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納600萬人。在交通路線和空間分布上,基本規劃出一環、二環、三環和四環。此後,1958年、1973年、1983年、1993年北京進行了四次大的城市總體規劃編製工作。

  市區外圍建設衛星城

  1993年,國務院批准了北京市的第五次(1991年─2010年)總體規劃。這次規劃強調市區不再擴大規模,而是在市區外圍建設衛星城,以疏散中心城市過密的人口和產業。這次規劃首次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作為獨立的章節提出,從整體上保護北京舊城、傳統城市中軸線、保護胡同格局等。

  申奧帶來城規新思路

  經過近十年的迅猛發展,人口增速快、城市中心區過度聚集、交通擁堵日趨嚴重、環境污染嚴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壓力巨大,北京難以避免地患上了“大城市病”。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新版規劃開始籌劃醞釀。

  2005年,國務院批覆《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新規劃對北京空間布局進行重大調整,將過去“單中心”的發展格局變成“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結構。

  “兩軸─兩帶─多中心”中的“兩軸”是指北京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沿線構成的十字軸,是北京城市的精髓;“兩帶”是指北起密雲,包括懷柔、平谷,重點為順義、通州、亦莊的“東部發展帶”以及包括延慶、昌平、門頭溝、房山、大興等在內的“西部生態帶”;“多中心”則指的是在市域範圍內建設多個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城市職能中心,包括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中央商務區等。

  14衛星城變成11新城

  中心城區的人口、產業、職能過度聚集,帶來“大城市病”,北京借鑒國際大城市的經驗,在1993年提出了建設14個衛星城的理念,但10年後出現的新版規劃中,“衛星城”一詞卻已不見蹤影,由11個“新城”取而代之。過去曾經定位為“衛星城”的房山良鄉和房山燕房合併成了一個新城。位於昌平的沙河與昌平鎮,也合併為一個新城。而隨著中心城市範圍的擴張和發展,原本的“衛星城”豐台長辛店被歸入中心城區的範圍內,不再適用於衛星城的概念,因此就取消了衛星城的稱號。(摘自北京晚報)
 
  巨大城市之“痛” 

  大公報報道,隨著六環的全線貫通,北京城的容量又往外擴了“一圈”。城區的概念,從二環擴到三環;如今把四環列入城區範圍,似乎也是近在眼前的事。

  王師傅可以算得“老北京”,他仍記得30年前,北京安定門外、蒲黃榆南還都是菜地。那時生活很方便,上下班路程很短,空氣很清新。可是隨著北京越來越大,車輛越來越多,交通也越來越堵。

  家住五環外的張小姐每天要花兩個小時,坐一路公交再轉兩趟地鐵,才能趕到上班地點。她正計劃買車,“這樣實在太不方便了”。

  然而,有車一族的日子也未必好過。劉先生經常都要在三環路上堵上近半個小時,跟隨大部分人一起,每天從近郊湧向城區。

  據統計,1994年,北京二三環之間部分路段的汽車時速為每小時45公里,1995年降至每小時33公里,1996年降至每小時20公里。到了2003年,北京市區部分主要幹道高峰期的車速已降至每小時12公里,有些道路機動車時速只有不到7公里。

  人口與車輛的飛速發展,讓整個城市不堪重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在郊縣工作並生活。同時,在城市規劃方面,一些公共服務設施也開始有意向外圍傾斜。位於市區中心地段的天壇醫院,已經計劃向四環搬遷。城市功能的分散,或許能夠減緩城市規模飛速發展帶來的矛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