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長達數分鐘的天搖地動,給台灣帶走了近三千條的人命。 |
中評社台北9月21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透視集文章說,二00一年,珍珠港事變六十週年時,美國媒體曾經製作一個專輯,訪問許多老人家,回憶當年聽到偷襲消息,第一時間的反應。老人們娓娓道來,多半都意識到,這是歷史性的一刻;震驚之餘,也為接下來的戰爭和兵役擔心。事實也證明,太平洋戰爭改變了太多人的命運,它的影響甚至達於彼岸的台灣,為之帶來一九四五年光復的契機。
“九二一”十年了!十年前長達數分鐘的天搖地動,給台灣帶走了近三千條的人命。經歷過的人,相信都忘不了搖晃剎那的恐懼,更不要說那些遭受失親之痛的永恆遺憾。經過了十年的胼手胝足,災區大部份已經看不到過去的殘跡;甚至在許多有心人的引導之下,社區重建變成當地的特色,有如浴火的鳳凰,反而開創出新的契機。
文章說,歷史總是為當代人而寫。同樣的,當我們回顧十年前的九二一經驗,我們的關懷,自然還是今天台灣的環境。似乎我們可以說,九二一當年的社會,其實比今天還團結;政治的認同感,比今天更高。所以大災難發生時,出錢出力,民氣的表現,遠比今天要好。相反的,經過了政黨輪替、藍綠之爭,十年後各界的雜音變多了,民氣的表現卻似乎隳墮不已。
人類社會習慣將某些集體受難記憶,定為紀念日,來做為內部認同的象徵。十年是段漫長的光陰,所有人都老了十歲,多少風雲人物退出了政治或歷史舞台,而年輕一輩卻成長茁壯了。人類要從這樣的緬懷裡,才能深刻體會,什麼是“永續經營”、什麼是“生命共同體”。怎樣找出正確的道路,讓社會更團結、更有活力,來對抗外面的風風雨雨,相信也是這種紀念,最大意義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