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經濟的研究中,奧斯特羅姆夫婦揭示了公共領域“另一隻無形的手”的運行邏輯,奠定了“多中心理論”(Polycentric Governance)體系的基礎。整個理論的中心問題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們,能夠如何把自己組織起來,進行自主治理,並通過自主性的努力(並非由政府作指揮),去克服搭便車等(即市場失效)的問題,以實現持久性共同利益。
克服搭便車 確保有效管理
奧斯特羅姆夫婦借用了波蘭尼(Michael Polanyi)首先使用的“多中心”一詞及對多中心秩序的理解,加以發揚。波蘭尼認為,社會有兩種秩序﹕由上而下的指揮秩序,以及多中心的秩序。所謂多中心秩序便是自發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行為單位既會獨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即傳統的市場行為),但又會相互協調適應(自主治理)。
奧斯特羅姆夫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相對於市場經濟的所謂“公共經濟”概念。在“多中心框架”下,公共經濟並非政府所壟斷的經濟,而可以是混合型經濟,私人可參與其中,但公共經濟又有著自身的運行規則。
有助社會可持續發展
多中心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有啟示,因為這有助解答什麼制度才能促進公共資源的有效共享,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這種既保持大量政府對經濟的參與,同時又建立起市場機制的國家,這種“第三條路”的治理理論,就顯得格外適合國情。
儘管經濟理論全面反映了市場的優勢和局限,但傳統上較少關注其他制度安排。奧斯特羅姆的研究,證明了經濟分析可用於解釋大多數社會組織形式。通過對魚類、草地、森林、湖泊和地下水等公共資源的使用管理情的大量研究,奧斯特羅姆觀察到,資源使用者聯盟,經常能發展出用於解決利益衝突的決策和精密執行機制,使公共資源得到有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