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這次訪華,使中俄的石油貿易更上層樓。 |
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評論員 余永勝)雖說俄羅斯總理普京此次來華,是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的例行安排,但由於行前媒體披露,此行可能開啟中俄合作的新篇章,所以還是吸引了輿論的高度關注。現在看來,媒體的預測情況基本屬實。普京這位俄羅斯政壇“常青樹”的北京之行,確實結出了豐碩成果。雙方不但拓寬了橫向的合作範圍,在能源、金融、基建、造船、通信、軍事等眾多領域達成了系列協議,而且也在縱向上也延伸了合作之鏈。
以能源為例,不僅談判多年無果的天然氣問題取得突破,石油貿易也在原先“石油換貨款”的基礎上又翻了一翻,而且雙方還協議在天津合資建立煉油廠,合作鏈條延伸至下游。多年來,中俄合作一直都是政熱經冷,尤其是能源合作常常是開花多,結果少,而自今年以來,雙方的合作卻給人以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感覺。普京此行更是推波助瀾,促成雙方達成了眾多協議,涉及金額達數十億美元之巨。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
中俄能源合作由來已久。一方面,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與產量均占世界第一,石油產量世界第二、出口量世界第一,是個地地道道的能源大國,且由於歷史原因,民用製造業相對落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製造業非常發達,是公認的“世界工廠”,而能源缺口卻非常大。與此同時,中俄政治關係近年來非常熱絡。照理說,經濟結構互補、政治關係友好,正好是一對絕佳的貿易搭檔,但現實狀況卻很不盡人如意。至2008年,中俄貿易額只有560億美元,不要說比起中美,就是比起中日、中韓,都是小巫見大巫,俄羅斯的GDP卻遠在韓國之上。
造成這樣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前些年,油價高企,能源產品屬於“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俄羅斯待價而沽的心態非常突出,當然是個因素。但除此經濟原因外,一些俄羅斯官員對中國崛起有顧慮,把對華能源輸出置於整個東亞能源外交的平衡之中,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前些年,遠東輸油管線曾在“安大線”與“安納線”之間三番五次的變來變去,就是典型的表現。結果,雖然目前俄羅斯已經超過沙特,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但在中國石油來源國中,卻排在第四位,位居安哥拉、沙特、伊朗之後。考慮到中俄兩國是鄰國,這一狀況就更令人深思。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中俄經貿合作,俄方更多的占據了主動,給人的感覺是中方有求於俄方的更多。結果,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常常是開花多,結果少。
勢易時移,石油在2008年7月創出每桶147美元的天價之後,一路回落,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至去年底跌至每桶不足40美元。過山車般的油價,給靠石油貿易立身的俄羅斯經濟以致命打擊,近年來仰仗石油美元鋪下的大攤子,頓時陷於難以支撐地境地。如果沒有外來輸血,俄羅斯經濟幾乎陷於難以為繼的境地。相比之下,中國雖然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積累下巨量的資金儲備,應對金融危機闊闊有餘。在此情況下,俄羅斯對華能源合作的態度開始轉變。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隨之迎刃而解。今年初,中俄簽署了“石油換貨款”協議,中國以向俄方提供250億美元貨款為條件,換取俄方未來20年每年供油1500萬噸的回報。此次普京訪華,雙方的石油貿易更上層樓,在13日晚的最後關頭,又簽署了每年再增加供油1000-1500萬噸的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