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8日電/星島日報今天社評說,香港市區豪宅近日錄得天價成交,惹來港府是否要增加樓宇供應的問題。由於有了年前八萬五的經驗,相信社會對於干預樓價的意見,在現階段不會太強烈,值得留意的反而是,豪宅創出天價,反映香港成為區內資金匯聚的熱點,本來這應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富人增加,貧富懸殊的問題就會突出,怎樣紓解矛盾,是香港期望進軍財富管理中心時要考慮的社會問題。
創出天價的市區豪宅,買家多數是內地富豪,又或者在內地投資賺了大錢的香港人。這些貴價物業,普通人從前不會買,現在也不會買,近日忽然熱起來,主要是資金流入所致,買家可能是炒賣,也可能是財富驚人,置業根本不計算租金回報,才會以“古董價”入市。
社評指,最近成交的天價豪宅,若然用作投資,除非是等待有下一手買家接手,否則單計租金收益,隨時只有一、兩厘,而且租客難尋,換言之,購買這些物業,很難期望可以以收租為本。從過去經驗,天價再轉手的情況也不多,這些物業的買家購入這些物業,不會和鄰近物業的價格直接比較,也不會和其他類型樓宇如商鋪、寫字樓,又或者其他投資工具比較,他們視擁有這類資產,是分配和保存財產的一種方式,同時作為身分象徵。
外來精英推高生活水平
有人認為,大量資金流入香港,情形有點如十多年前,俄國資金流入倫敦物業市場。在蘇聯瓦解後,俄國有大批富豪冒起,他們不少熱衷於到倫敦置業,同時把大量財富交到當地管理,原因是他們相信當地的金融和法律制度,可以提供保障,同時亦喜歡當地的生活方式。在資金源源流入下,倫敦樓市展開為期漫長的大升浪,即使經歷金融海嘯,英國經濟疲不能興,但倫敦優質物業價格依然相對堅挺。
社評謂,大量資金湧入倫敦,不但影響了物業價格,還影響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往英國人對飲食並不講究,炸魚薯條是社會上下層共同的食物,但現在倫敦已變成美食之都,年前以創意中菜聞名的“客家人”,還以高價易手。雲集倫敦的富裕和精英階層被稱為“倫敦人”(Londoner),他們其實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正如美國的“紐約客”(New Yorker)一樣。
原有居民感覺不是味兒
倫敦變身金融中心和財富匯聚之地,為當地人提供了較佳的工作出路和多姿多采的生活,但這卻不是全無代價,當富裕階層雲集,日常生活費用難免水漲船高,部分趁樓價上漲賣出居所的居民,最後要遷到較遙遠的市郊居住,或多或少有被邊緣化的感覺。
社評說,近日香港成交的天價豪宅,價錢直逼倫敦和富豪度假天堂摩納哥,究竟這是熱錢炒賣促成的短期炒賣現象呢?還是資金流入造成“倫敦化”現象呢?假如天價豪宅成交只是熱錢充斥形成的短期現象,當全球資金進入收縮周期,這個現象就會跟隨泡沫爆破而消失;相反,如果這是財富匯聚產生的結果,富有階層雲集香港的影響,可能不但影響個別極優質物業的價格,同時也可能為生活方式帶來改變。
香港一向有不少富豪,但他們的生活方式較為低調,公眾感覺習以為常,正如他們的居所若以今日市值計算,可能同樣價值不菲;不過,因為物業已是早年購置,自然不會有令人目眩的效果,但如果未來境外富豪數目不斷增多,他們帶來的財富效應會日益惹人注目,屆時如何調和社會氣氛,可能有提早研究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