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業標準報》10月14日文章,原題:如何處理對中國的負面情緒
印度與中國之間的負面情緒在上升。如果這導致更大的軍費支出,從而不可避免擠占減貧資源,那將釀成災難。至於兩國政府,都在設法淡化事態,印度政府堅稱邊界一直“很平靜”及有辦法應對入侵。
但印度許多媒體和政治評論不太可能收斂。儘管政府意圖良好,但當前的情緒似乎造成了傷害。一家印度大報最近稱,“北京提議在印度學校開設中文課,並讓印度學生到中國交流學習,而新德里一口否決了該建議。”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這出於兩個理由。首先,這是印度對中國向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印度人發放特殊簽證的反應。其次,中國似乎以此擴大其“軟實力”,增強影響力,把文化當成工具,“以學語言的孔子學院為幌子”。
而對印度人來說,懂漢語十分重要,原因有二。兩國之間的貿易飛速增長,而中國占有盈餘。其次,要想了解敵人就必須懂對方的語言。
此外,語言對民間和學界的交流、推動長遠理解十分重要。無論是巴基斯坦的獨立評論人還是對印度懷有濃厚興趣的中國學者都是如此。如果外國人願意花錢請我們學中文,不抓住這個機會那就太傻了。
為什麼最近事態升溫?最近的一個大事是,中國人未能阻止亞洲開發銀行向印度提供一項包括在阿魯納恰爾邦項目的貸款。印度全力爭取國際外交支持,中國人丟了面子。
此外,專家們將中國對印度的敵意追溯到印美核協議,視之為印度進入美國勢力範圍的象徵。這對中國不是個好消息。美國外交學會某專家說,“美國竭力與世界最大民主國家鞏固關係,其目的是抗衡中國”。另一位專家說,布什政府“希望結交作為亞洲崛起之星的印度,這樣有助於對付中國”。無怪乎中國作出反應,對印度逐漸變得咄咄逼人。
印度的反應呢?它應該學學中國人,從長計議。中國幾乎在各個方面領先於印度:GDP、脫貧、識字率、平均壽命、高等教育和科研,或許軟件出口是個例外。如果說中國暴露出唯一的弱點,那就是驕傲自大。
就中國長期而言,印度必須韜光養晦、積聚力量,希望條件成熟、兩國達成中國1988年提出、而印方拒絕的協議,接受現狀。(來源:千龍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