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和平協議三前提 多位學者不以為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3 12:04:14  


台灣競爭力論壇今天上午舉辦“兩岸和平協議啟動時機與條件”研討會。(中評社李仲維攝)
  中評社台北10月23日電(記者 李仲維)對於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時機和條件,多位台灣學者今天對“台灣內部達成共識”、“國際社會接受”兩項條件表達不以為然的態度。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10月16日在一項台美智庫座談中提出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三項“準備工作”:“ECFA、MOU完成簽署”、“台灣內部達成共識”、“國際社會接受”。台灣《聯合報》報道,台“國安”高層人士證實,這是馬政府首度通過半官方的“第二軌道”,公開向對岸釋出啟動政治對話的要件。

  台灣競爭力論壇今天上午舉辦“兩岸和平協議啟動時機與條件”研討會,針對趙春山的主張進行討論。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認為,三項準備當中的第一項,他可以同意並支持,至於第三項的要國際社會接受,不但在目前國際社會的現實上不可能,而且簡直就是出賣“國家主權”的“喪權辱國”。他強調,“國家主權獨立”至上,要國際社會接受才能進行兩岸政治協議,還有獨立至上的“國家主權”嗎?

  此外,王曉波也不認同趙春山提出的第二項準備工作:“台灣內部達成共識”。他認為,台灣已經是一個民主社會,民主社會的價值觀是多元的,永遠不可能出現“共識”,只能是多數決,連馬英九當選“總統”都不是共識,而是共識決。因此要求達成台灣內部共識,無異是緣木求魚,也是拒絕兩岸政協議的搪塞之詞。

  他認為,馬政府啟動兩岸和平協議的時機,應當是在有能力排除美國介入之後,而在這之前,還是稍安勿躁為宜。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也批評,“國際社會接受”的說法,等於清楚告訴北京,沒有美國的同意,兩岸政治性對話不可能展開,同時也等於告訴美國可以安心了,沒有美國的同意,台北方面不會接受北京的喊話,馬英九選擇做一個忠實的扈從者。

  張亞中表示,在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的議題上,馬英九沒有選擇自己承擔,而是把問題丟給一般普羅大眾,“全民共識”看似答案,其實是“不表態、不承擔”的另一種說法。

  張亞中強調,面對兩岸和平協議,馬政府不應逃也不應避,與其自陷在“台灣內部達成共識”、“國際社會接受”的條件說,不如認真研究並與北京就兩岸政治定位進行對話,為兩岸和平發展尋找雙方都可接受的方案。

  前“國安會諮詢委員”蔡宏明指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所建立的規範性架構與主管機關的良性互動模式,有助於增進互信,進而為和平發展奠定基礎。但他也認為,在各項協議的執行過程當中,若因政治因素受到干擾或人為的扭曲,例如達賴訪台、熱比婭事件對大陸觀光客的影響,則不但將對兩岸經貿正常化造成負面影響,也可能增加台灣內部對兩岸政治對話或和平協議的不信任感,值得兩岸當局注意。

  蔡宏明表示,兩岸關係的深化與兩岸內部的發展,都讓兩岸越來越難擺脫政治議題,也必須開始思考如何解決敏感問題的策略選項。對此,他認為台灣除了主張“大陸不撤飛彈、台灣不願談判”之外,也應有啟動政治對話的準備,特別是有必要集合朝野智庫的力量,共同探討與研究兩岸邁向和平協議應解決與協商的議題,進而與大陸的智庫進行對話,才能鋪陳兩岸邁向和平協議的可行路徑。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