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美國不會對東亞的地區合作繼續袖手旁觀。 |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評論員 張潔)2009年10月23日至25日期間,泰國華欣先後舉行第十五次東盟峰會、第十二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第十二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和第四届東亞峰會。
據報道,系列峰會主要討論金融危機、糧食和能源安全、氣候變化和災害應對以及東盟共同體建設等重要議題,但各個峰會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在東盟峰會上,與會領導人將啟動東盟政府間人權委員會並發表教育合作聲明;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簽署一份糧食安全與生物能源開發的合作聲明;東亞峰會將發表一份災害應對聲明。由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從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關於中國-東盟之間在金融、貿易等各方面的合作如何繼往開來,是本次峰會中的最大的亮點之一。
與東亞各國領導人,以及積極熱情地希望加入東亞地區合作中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形成全數出席系列峰會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在東亞乃至亞太地區具有最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美國此時卻不見踪影,悄無聲息。那麼,為何要在此時提到美國,原因至少有二:其一,美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力無法忽視。美日同盟、美韓同盟存在已久,美國與多個東南亞國家也存在不同形式的軍事合作;美國仍然是包括中國、日本和東盟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在經濟上東亞各國對美國的依賴並未减少。其二,料想日本會在系列峰會上繼續推銷其“東亞共同體”構想,而關於其內含與外延等問題的討論,而必然會引發關於美國話題的爭論,如美國是否應參加東亞共同體等等。
那麼,美國又是如何看待東亞合作的呢?冷戰後美國對東亞地區合作的態度經歷了由冷淡、漠不關心轉為重新關注的變化過程。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率領高規格的代表團參加東盟地區論壇,標誌著奧巴馬政府對布什政府東南亞政策的調整,“收復”布什丟掉的“失地”。要知道賴斯在任期間,從未親自訪問東盟。而希拉里出任以來,一年內先後訪問印尼,參加東盟外交峰會,充分表明了美國重新重視東盟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價值和地位。不僅如此,美國還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意味著美國承諾將與東南亞國家保持友好關係,放棄使用武力的權力。而簽署此條約,還是加入東亞峰會的先决條件之一,為美國進一步參與東亞合作鋪平了道路。同時,希拉里提出了“美湄計劃”,即美國願意與泰國、老撾、柬埔寨和建立共同開發機會。這個計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排除了同是湄公河流域國家的中國,被認為是對美國意在與中國爭奪東南亞的影響力。此外,美國還表示將向東盟秘書處派遣大使,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將於11月在新加坡與東盟領導人舉行峰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