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柏林市長克勞斯·沃韋賴特(右)在德國首都柏林為“多米諾柏林墻”揭幕。這排豎立在柏林墻遺址附近的墻體模型共有1000塊,從勃蘭登堡門到波茨坦廣場綿延1.5公里,每塊重 20公斤,高2.5米,上面繪有色彩鮮艷的圖案。11月9日,人們將推倒“多米諾柏林墻”,以紀念柏林墻倒塌20週年。 |
文件揭英法抗拒德統一
20年後的今天,柏林圍牆倒下被西方視為冷戰勝利的象徵,但英法兩國最近解密的官方文件卻顯示,當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與法國總統密特朗,都對德國急速走向統一感到憂慮,擔心德國會變得比希特勒統治時更強悍。
根據文檔,戴卓爾夫人在柏林圍牆倒下前兩個月,向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表明,英國與西歐“不想德國統一”,因為這會破壞國際局勢的穩定性;她更主張與蘇聯這個冷戰時的敵人攜手,阻止西德推動統一;1990年3月,她又向法國駐英大使表示,英法應團結面對德國的威脅,她當時形容西德總理科爾“變成另一個人,視自己為老大”。密特朗在柏林圍牆倒下後數周,也向戴卓爾夫人警告稱,統一可能令德國人變成像以前般的“壞人”。戴卓爾本人在德國統一後1個月便下台,密特朗則成功說服德國採納歐元,消除了德國自行其道的疑慮。
東貧西富 經濟統一夢未圓
兩德統一後作出不少努力謀求經濟整合,德西花近1.3萬億歐元重建德東,若論數據,德東1991年人均GDP是德西的43%,如今升至71%。
“韓國想統一 勿蹈我們覆轍”
作為分裂國家走向統一的活生生例子,德國統一經驗更備受韓國重視。但事實上,德東德西的經濟鴻溝仍巨大、經濟均等平衡仍是遙不可及的夢。德東 Halle經濟研究所的學者路德維希(Udo Ludwig)甚至說﹕“當韓國朋友問我關於經濟統一的問題時,我勸他們詳研德國的經驗,確保不會重蹈我們的覆轍。”
居於德東的19歲中學生梅爾希奧(Sebastian Melchior)說﹕“對我們(後圍牆新一代)來說,東西德只是歷史。”但對在東德政權下長大的亨澤爾(Jana Hensel)來說,又是另一回事﹕“東德很多事物都不再了。德西人不用回憶,因為他們的事物還在,但對德東人來說,回憶失去的事物卻仍然痛苦。”德東目前失業率仍是德西的兩倍,有地方官員稱,德東企業差不多都是靠政府補貼支撐。不少經濟學家擔心,萬一政府逐步撤回資助,德東經濟的百孔千瘡可能表露無遺,兩德的經濟差距可能再擴闊。
有評論認為,當年尋求經濟統一的步伐太急,反而害了德東。經濟學家指出,兩德統一後犯了3大錯誤。首先,1990年7月把東德馬克兌西德馬克匯率定在2兌1的高水平,遠高於黑市匯率的10兌1,德東民眾甚至可以1兌1把儲蓄換作西德馬克。這做法初時雖大大促進消費,卻令德東工業一夜間失去競爭力。其次,德西工會推動德東薪酬提升至德西水平,結果令失業率上升。最後,政府在德東推行的私有化計劃,沒有在當地集資,而是向德西投資者招手,結果這些德東資產不是被掠奪便是遭清盤。政府以補貼鼓勵德西公司將業務擴至德東,但這些建設往往目標未達,甚或引發地產泡沫。加上1990年以來,多達200萬人從德東遷到德西,大大影響德東人口結構及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