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噸級”是個什麼概念
新聞報道中稱最新的軍用大飛機是“200噸級”,這是個怎樣的概念呢?有人簡單地將其理解為“載重200噸”,其實是個誤會。噸級是用來計量物體重量等級的單位,通常在某個數值上下浮動(如175噸也算作200噸級),而非恆定不變。此外從常識判斷,200噸級應當是指飛機空重加上燃油和貨物等的最大重量,與載重量不是一回事。根據經驗分析,中國軍用大飛機的實際載重量應在50至60噸。
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軍用重型運輸機有美國的C-17和俄羅斯的伊爾-76。其中,C-17於1991年首飛,機長53米,機高16.8米,翼展50.3米,最大起飛重量263噸。該機滿載時的航程為4630公里,空中加油後的最大航程為11600公里。美空軍現裝備190架左右C-17,印度最近也提出了購買意向。
伊爾-76是蘇聯於上世紀60年代末研製的中遠程運輸機。該機機長46.59米,機高14.76米,翼展50.5米,可運載40噸軍用物資全天候飛行。伊爾-76的改進型伊爾-76MD起飛重量200噸,最大航程9000公里,滿載時航程4500公里。
通過對比以上兩型飛機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新研製的200噸級軍用大飛機,更近似伊爾-76MD,在採用了先進的材料及發動機技術後,主要性能還會有所提升。由於中國引進過伊爾-76,對其使用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故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等國外媒體早在2007年便推測中國會在伊爾-76的基礎上,借鑒與烏克蘭在安-70運輸機合作項目中的經驗,研發一款性能超越伊爾-76,接近C-17的重型運輸機。
發動機研發不會成瓶頸
當下,中國空軍力量發展迅速,許多主力戰機紛紛國產化,但在重型運輸機領域仍然是空白。由於長期依賴進口產品,中國不僅付出了大量的外匯,飛機裝備數量也受到限制,從而影響部隊的空中機動能力。事實上,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如果我軍能出動更多的重型運輸機,勢必能讓人民子弟兵更充分地發揮抗震救災的威力。
需要正視的一點是,儘管國產軍用大飛機項目總體進展順利,但中國在大型飛機發動機的研發方面仍存在瓶頸。目前,國產軍用大飛機採用什麼型號的發動機尚不明確,但11月5日在上海舉行的2009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預展上,出現了一款代號SF-A的發動機模型,其推力達1.2萬至1.3萬公斤,足以作為國產軍用大飛機的“心臟”。當然,如果發動機研發確實遇到障礙,國產軍用大飛機也可以和殲-10戰機一樣,先從國外進口發動機,而後逐步過渡到國產發動機,從而保證整個項目不被拖後腿。
毫無疑問,當中國自主研發的軍用大飛機飛上藍天後,一旦有需要,部隊即可在更短的時間內機動到需要的地方,不僅大大提升了解放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同時也能節省採購資金,使得有限的軍費能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不僅如此,如果軍用大飛機日後能走出國門,不啻是為“中國製造”打造了一面嶄新的金字招牌,可以從國際軍貿市場上換來更多外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