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溫家寶在科技界大會講話 稱科技決定民族興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24 17:06:04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首都科技界發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月3日在首都科技界大會上的講話說,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有影響的科技大國和經濟大國。歷史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決定民族興衰和國家命運。以下為新華網整理發布的講話內容:

  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溫家寶

  (2009年11月3日)

  今年是中科院建院60周年,中科院的成立是中國科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當時,共和國剛剛成立、戰爭的硝煙還沒有完全散去,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共和國的奠基人就高瞻遠矚,著手組建中國科學院。因為他們懂得一個道理,就是要擺脫長期以來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不再落後挨打,使中華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依靠科學技術。

  從新中國成立起,我國的科技事業就開始奠基,並和共和國一起發展、騰飛。6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科技擺在重要戰略地位。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獨立自主地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兩彈一星”奠定了中國尖端科技基礎和大國地位;陸相成油理論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雜交水稻成為滿足中國糧食需求和促進世界穀物生產的“金鑰匙”;載人航天成功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我們在許多重要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有影響的科技大國和經濟大國。歷史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決定民族興衰和國家命運。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的科學家,也有許多和我年齡相仿的科學家。我們都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見證人和實踐者。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名地質工程師,許多老科學家的感人事跡至今難忘。去年,《Science》雜誌的主編布魯斯.艾伯茨採訪我,我開頭跟他說了兩句話:第一,如果我不從政的話,也有可能成為一名科學家;第二,我參與領導工作以後,一直關注著科學技術工作。我認為一名好的領導者,應該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具備相當的科技知識。到中央工作以後,我一直對科技工作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特別是擔任總理近7年來,科技發展始終是我心頭縈繞的一件大事。我深知,沒有科技發展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沒有中國的明天。我們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依靠科學技術加快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

  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僅使不到1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資源和生態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再也不能延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的永恒主題,人類文明進步呼喚著可持續發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國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我們要依靠科學技術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依靠科學技術形成少投入、多產出的生產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費模式,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讓中國這塊美麗古老的土地,成為炎黃子孫世代繁衍生息的綠洲和樂園!

  當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也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核心的物理學革命,加上其後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板塊構造理論、計算機科學,這六大科學理論的突破,共同確立了現代科學體系的基本結構。自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儘管知識呈快速增長的態勢,但是基本表現為對現有科學理論的完善,沒有能夠出現與這六大革命性的科學突破相提並論的理論成就或重大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的沉寂”至今已經有六十餘年了。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重要科技領域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經初顯端倪。這場新科技革命,將依賴現代化進程強大需求的拉動,將源於知識與技術體系創新的驅動。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富於創造的民族。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讚揚說,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改變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遺憾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國屢次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逐步從世界經濟科技強國的地位上淪落了。回想一下近代以來的歷史,我們有過四次發展機遇。第一次是當歐洲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正處於所謂“康乾盛世”。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中間雍正13年,一共134年,當時的清王朝沉湎於“天朝上國”的盲目自尊,以至發展到發布“禁海令”,關上了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對於國外的科技發明,稱之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由於滿足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對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麻木無睹,錯失良機。第二次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朝的大門,洋務派發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動,但因落後的封建制度和對近代科學技術認識的膚淺終告失敗,使中國又一次喪失了科技革命的機遇。第三次是20世紀上半葉,由於軍閥混戰及外敵入侵,使中國失去了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的機遇。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新中國建立的寶貴科學技術基礎受到很大的破壞,我們又失去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機遇,使我國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已經有所縮小的差距再次拉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