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中國經濟不明朗因素仍多”的社評說,昨日中國公布了十一月份的經濟數據,在內需推動強勁復甦的大形勢下,又有了值得關注的新趨勢,對於宏觀調控或將帶來新的考驗,居民及企業亦要面對一些新的不明朗因素,故中國經濟可說是明中有暗。
社評指出,十一月工業增長逾一成九已很高,但這部分源自去年的增長基數低,故暫不必擔心過熱。零售額增長逾一成五,投資增長逾三成二,均顯示內需保持強勢且表現穩定。外部經濟情況則欠佳,雖然出口同比降幅跌至約百分一,入口增幅卻大升二成多,令順差大跌逾五成,頭十一個月的跌約三成,對GDP增長將明顯拉低。這便帶來了一個新的結構問題:內外需之間的高度失衡,因此,政策大方向除要繼續以擴張內需支撐增長外,振興出口及防止順差回落過大,已應成為“保增長”的新著力重點。雖然從環比看出口早已轉勢回升,但疲弱狀況未有根本改善。難怪日前人行副行長朱民曾說:在出口不振的情況下,中國本有充分理由讓人民幣貶值。當然,至少短期內中國似不會這樣做,但對出口問題卻應更多注視,要有新思路對抗外需疲弱及保護主義增強的夾擊。此外,配合產業升級換代及新興產業發展的入口替代策略,也應推出實施,以阻外貿順差下滑。
社評表示,十一月數據的另一令人矚目點是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在九個月連負後首現回升。雖然幅度很小不足百分一,但看來是個轉勢的顯示。CPI回升的關鍵是食物價格上升較多,升幅逾百分三。這究竟是受天氣等短期因素影響,還是另有結構性原因則待確認。切勿忘記上輪通脹飆升,便是由食物(尤其豬肉)帶動,現時國際農產價又展升浪,國內囤積炒作大蒜、辣椒及食油之風又起,是否預兆會歷史重演?
社評又說,今年“保八”已成定局,明年已有估計可以“保九”,經濟的基本動力看來是足夠的,但一些不明朗因素及潛在風險仍須認真對待:(一)出口及外貿順差走勢如何,出口會否疲不能興而令順差持續滑坡?(二)物價走勢如何,會否轉勢後便急升?這除了要看經濟基本因素及國際環境的變化外,還視乎當局的貨幣調控如何操作,而這也正是關鍵所在。看來這方面的政策收緊已開始,十一月新增信貸不足三千億元乃較低水平,而近期央行又已由公開市場操作大量回收資金,在九周內吸納了七千億元,同時還加強了對信貸的違規審查。但明年的信貸規模及調控工具(如加息或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運用方式均未清楚,而這些恰是影響通脹及資產市場的重要因素。(三)住房及汽車等大件消費,能否維持強勁勢頭?在優惠政策推動下,車市今年狂旺,銷量超過美國而進居全球首位。樓市亦強力復甦,十一月的七十大中城市的平均樓價,同比升幅已擴大至百分五點七。最近國務院宣布延長一系列的推動樓市、車市優惠措施,但又放中有收,延長了二手樓徵收銷售稅的年期,和提高了小排放量汽車的銷售稅。但這些措施影響如何?當局還會否出台新的減低優惠政策?許多問題尚未澄清。
社評稱,總之,未來市場及投資者、消費者均面臨不明確的政策環境,看來當局有必要多給予指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