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被候選人佔滿的遊行隊伍,已模糊了抗爭焦點。昨天的遊行和民進黨過去幾次街頭運動一樣,都是由候選人扮演最主要的動員力量,每個人分派動員人數,從各地用遊覽車把人載來。被動員來的人,很多都搞不清楚狀況,時間一到又被載走,候選人對自己能否曝光,遠比抗議訴求被凸顯更在意。從反ECFA、抗議江陳會、聲援陳水扁都是一個樣子,只差以前是把人運到台北或高雄,昨天是把人運到台中。
在昨天台中市遊行隊伍裡,候選人旗幟飄揚,記者來採訪時,爭相擠到天王身邊搶鏡頭。這又是一場由候選人動員起來的示威運動,若把候選人抽離,還剩下什麼?這其實是民進黨街頭運動走向衰敗的指標之一。在黨外時代,街頭運動只須要宣傳,完全不必動員;到第二階段,民進黨執政時代,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活動主軸明確;到了現在,黨中央沒錢,只能依賴候選人幫忙充場面,候選人只在意曝光度有多少,雜牌軍窘狀畢露。
民進黨以為靠著一次又一次的街頭運動,已經把氣勢拉起來,月初的縣市長選舉正好提供一個檢視基礎。選後民進黨雖然增加了一個執政縣市,但藍綠政黨版圖還是維持約六比四,民進黨的政黨得票率仍在四成多,未有明顯成長。梁文傑文章中的憂慮正是指向這點,民進黨經過陳水扁8年執政的全面綠化,選票已是“極大化”,不斷上街頭甚至激烈到發生事端,所能增加的選票有限,卻會把許多中產階級趕跑,衝擊到都會區的支持度。
街頭運動很容易給人錯覺,以為抗議者的聲音就是社會主流,昨天在台中的遊行,主辦單位宣稱有10萬人以上,實際參與人數眾說紛云。即使有10萬人,台灣另外2290萬人所代表的沈默力量更該被重視。綠營尤其應該要及早意識到,以台灣現今的環境,不斷上街頭非但無助於民進黨重返執政,反而是離重新取得政權最遠的一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