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大陸看所謂的台灣“芬蘭化”,也會堅決反對,必然認為季禮(Bruce Gilley)關於台灣“芬蘭化”的議論,始終是不妥的,頗有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意味。
兩岸關係與當時的芬蘇關係,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關係。一個是一個國家內部分裂的關係。另一個是兩個國家互相糾纏的關係。
資料顯示:芬蘭在12世紀後半葉開始隸屬於瑞典,14世紀中葉正式成為其一部分。1809年俄瑞戰爭後成為俄國的大公國。1917年12月6日獨立,1919年成立共和國。1939-1940年芬蘇戰爭(芬稱“冬戰”)之後,芬被迫同蘇聯簽訂向蘇割讓領土的芬蘇和約。1941-1944 年納粹德國進攻蘇聯,芬參與對蘇戰爭(芬稱“續戰”)。1944年2月,芬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訂了巴黎和約。1948年4月,又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二戰後巴錫基維、吉科寧先後任總統。1982年1月, 社民黨人科伊維斯托當選總統。1994年1月,首次實行總統直選,社民黨人阿赫蒂薩里當選。2000年2月,原外交部長哈洛寧當選為總統,任期6年。芬蘭於1995年加入歐盟。
再從芬蘭與蘇聯獨特的歷史關係看“芬蘭化”命題的提出。專家指出,從60年代到80年代初,西方世界流傳起“芬蘭化”的說法一度甚囂塵上。所謂芬蘭化有兩重含意,一是說芬蘭在國際關係中完全仰承蘇聯鼻息,毫無獨立自主的精神,二是說蘇聯要把其他歐洲國家也變成跟芬蘭一樣。按照這種說法,被“芬蘭化”的國家是不戰而降。
可知,“芬蘭化”命題,主要運用在過去熱戰、冷戰時期的蘇聯與歐洲的對峙關係上。
也由此可知,季禮(Bruce Gilley)稱台灣“芬蘭化”的最大錯誤,是重拾舊時代的國際舊關係的舊觀念殘渣,並且生搬硬套到完全不符合的兩岸關係中來,這時不識時務的政策研究,令人啼笑皆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