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趙春山:台灣是台灣,芬蘭是芬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0-01-02 09:40:41


  中評社台北1月2日電/台灣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淡江大學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說,美國學者季禮(Bruce Gilley)在最近一期的《外交事務》期刊指出,馬政府上台後對大陸採取的和解政策,已使台灣一步步走向“芬蘭化”的道路。因此季禮認為,美國必須進行戰略和外交調整,包括在與台灣擴大官方接觸前,應與北京進行磋商,在與盟邦重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時,把台灣排除在外,及徹底檢討美國的對台軍售政策等。

  文章說,“芬蘭化”一詞源自於1948年蘇聯與芬蘭締結《友好合作與互助條約》時,雙方所建構的一個特殊關係。該約規定當德國及其盟友攻擊芬蘭或假道芬蘭攻擊蘇聯時,蘇芬有相互援助的義務;當面對武力攻擊威脅時,蘇聯有權要求芬蘭進行軍事磋商;芬蘭不得組織或參加任何對付蘇聯的軍事同盟,芬蘭的行動必須以發展雙方經濟與合作的友好精神為依據。該約締結時,芬蘭總統帕西基維意識到蘇聯可能藉此控制芬蘭,但認為締約之舉值得一試。

  毫無疑問,蘇聯已因蘇芬條約的簽定而獲取鉅大軍事與經濟利益,而西方學界在使用“芬蘭化”一詞時,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對內雖具完全權威,但對外決策權力卻相當有限。另有學者將“芬蘭化”視為:“從西方民主制度到共產主義制度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盼整合非衝突手段 

  季禮認為,台灣和1940年代末期的芬蘭,有許多類似的特點:例如,台灣幅員雖小但對內“享有主權”;同時,台灣在地理上接近一個強權,並和這個強鄰分享共同的文化和歷史聯繫;除此之外,台灣強力的“獨立感”,也被一種需要與強權重大利益配合的“務實感”所抵銷;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政治領袖和人民,目前都希望透過整合,而非衝突的手段來尋求安全。

  趙春山文章指,台灣和芬蘭的處境如季禮所言,或有若干相似之處;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絕對超過當時的蘇芬關係。台灣目前採取的大陸政策,也和芬蘭當時的對蘇政策有明顯的不同。首先蘇芬邊界長達1269公里,芬蘭面對蘇聯的直接威脅,缺乏戰略縱深,在維護自身的安全方面,沒有多大的選擇空間;兩岸則隔台海遙遙相望,台灣有海峽作為屏障,有防守的能力;其次,芬蘭當時與台灣面臨的地區權力結構不同,芬蘭倒向蘇聯時,美國與北約盟國不表異議;而從冷戰時代開始,美國即把台海安全視為其亞太利益的重要部分,美日安保體制甚至把台海安全視為“周邊有事”的範圍。

  在1995年台海危機爆發,尤其是扁政府採取“兩面作戰”的大陸與外交政策後,美國為了避免捲入麻煩,曾對台提出警告,要求民進黨政府應對其急進政策的代價“概括承受”。因此季禮的說法並不意外,它反映出美國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必須盡速調整它的中國政策。

  文章最後說,在亞洲地區,並非只有台灣採取對大陸的和解政策,美國的其他盟國,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都致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因此,相信季禮有關台灣走向“芬蘭化”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是否成為美國的主流意見有待觀察。在此之前,台灣內部實在無須妄加論斷,隨意比附。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