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對過去共同歷史的認知都不一樣,或者認識不足,兩岸要真正的瞭解對方,或者形成共識,就會有相當的難度。現在兩岸對過去歷史的解讀慢慢趨向於中間,開始互不否定,然後重新審視歷史真相。比如,大陸現在也有人去哈佛大學看蔣介石的日記,台灣也有很多人重新看大陸發生過的歷史;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不回避,乃至於設法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也是兩岸相互瞭解的過程。所以,現在比較像彼此瞭解的一個補課。
同時,對於兩岸的社會制度、生活習慣,乃至於語言的使用、民間的信仰、歷史記憶等,也需要有一個重新瞭解和認識的過程。舉例來說,台灣有《海角七號》這樣的電影,大陸文化只的朋友很難瞭解,台灣被殖民這麼久,怎麼還有日本情結。但如果回到當年情境,或許會有一種“同情的瞭解”。因為台灣人的五十年殖民歷史,不是一開始就設定了幾年後會光復,而是在被割讓的情況下,給割讓出去了。他們一生下來,就是日本人,是次等國民,從來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那種無助而命定的反抗,台灣抗日志士內心的悲哀與奮鬥,大陸的抗日者是無法瞭解的。五十年的時間點,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才知道的。人們一朝醒來,才發覺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可以回歸中國。這和大陸的東北,抗戰時,後方還有人在打戰,繼續抵抗,人們可以懷著希望,等待抗戰勝利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歷史記憶與感情上的“感性理解”,也是必要的。
兩岸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兩岸增加對彼此過去歷史、成長的社會背景、社會生活習俗,以及對彼此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瞭解。只有在彼此相互瞭解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瞭解彼此的想法,並進一步促進兩岸的溝通和交流。這種溝通和交流的深化,有助兩岸關係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