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面向未來大陸還面臨哪些發展挑戰?
鄭必堅:當前正處在發展機遇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的中國大陸,面臨“五大挑戰”:一是能源資源短缺的挑戰;二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三是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不平衡問題的挑戰;四是巨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挑戰;五是國際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和軍事的種種壓力以及世界範圍內可能出現的危機帶來的挑戰。
在如此嚴峻的挑戰面前,中國大陸堅持謀求“三個超越”:一是要超越西方大國近代以來依靠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完成工業化進程的老路;二是要超越當年的德國、日本等軍國主義依靠發動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的老路;三是要超越前蘇聯霸權主義搞超級大國爭霸和爭奪勢力範圍的老路。總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及對外求和平、對內求和諧、兩岸求和解為特征的和平發展、文明發展道路。
《瞭望》:您如何看待台灣60年來的變革和發展?
鄭必堅:60年來,台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儘管台灣的資源相當有限,但台灣同胞通過辛勤努力,創造了使台灣躋身於“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值得所有中華兒女驕傲。
同時我們也看到,面對第三次“歷史大變局”,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加速轉型,各種思潮交相激蕩又相互影響,各種政治力量分化組合和彼此消長,形形色色的矛盾衝突交織,直接或間接地引發了兩岸關係的起伏跌宕。可以說,過去30年間,台灣也經歷了一個小小的“諸子百家”時期。這是轉型期社會必然具有的特征。
這其中,經濟力量率先對大變局作出靈敏反應。30年來,台灣經濟在轉型升級進程中積極尋求與大陸經濟重新聯結,以贏得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廣闊空間並彼此構成緊密關係,是適應新的潮流、符合客觀規律的明智選擇。
《瞭望》:台灣社會的轉型升級受到了哪些方面的衝擊?
鄭必堅:台灣社會面對“歷史大變局”的整體轉型至今尚未完成。尤其是近20年來,島內“台獨”與反“台獨”這兩種思想、力量和道路選擇的激烈衝撞,對台灣的社會意識、政治局勢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衝突對立固然不是台灣社會矛盾的全部,卻攸關台灣的命運前途。這一較量雖然至今沒有完全結束,但台灣主流民意否定“台獨”和期待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走向是十分清楚的,“台獨”的沒落與衰敗也是必然的。
《瞭望》:您認為60年來,兩岸關係的鮮明特點是什麼?
鄭必堅:60年來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深刻的變化,最鮮明的特點是由軍事對峙、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合作、對話協商。這種轉折儘管歷經曲折坎坷,但畢竟取得了重大進展,一種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在逐步加速形成。在此過程中,雙方政策的不斷調整,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30年前大陸方面作出重大政策調整,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是一個歷史性的戰略決策,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致力於和平統一,就是要力爭以和平的方式,用對話、談判的方式來解決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
搞“一國兩制”,就意味著在兩岸之間不再搞意識形態之爭、社會制度之爭,而是謀求雙方和平相處、兩岸共同發展。歸結起來,根本目的就是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從而進一步指明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進方向。
消弭悲情與隔閡
《瞭望》:您認為是什麼影響著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
鄭必堅:事實證明,30年前中國大陸走上改革開放之路,以及伴隨而來的對台方針政策重大調整,決定性地影響著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回顧近代以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經歷了四次重大轉變。
先是寶島台灣在1895年被割讓給日本。爾後是相隔50年迎來了台灣光復;繼而在1949年以後台灣又與大陸隔絕、兩岸對峙長達38年。直到1979年大陸向台灣伸出和解的雙手、敞開交流合作的大門,台灣方面才在1987年開啟了與大陸的民間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20多年來,交流往來、對話協商讓海峽兩岸重新建構起新型的互動關係。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今天,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各項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
《瞭望》:對兩岸隔絕中發生的一些變化怎樣把握?
鄭必堅:屈指算來,自1895年以來的115年間,兩岸同胞真正有著密切的往來,只有不到25年。近百年來兩岸間曲折的分分合合、歷史造成的恩怨與隔閡,使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台灣意識”,一些台灣同胞對大陸缺乏了解、存在誤解,或者懷有複雜感情甚至抱有一些敵意。這些都是我們必須以包容的心態加以面對並要以最大的耐心予以化解的。
“台獨”路線我們要堅決反對,但台灣民眾愛土愛鄉和要求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絕不等於“台獨”意識。兩岸關係多年來的實踐表明,歷史造成的這些悲情與隔閡,是完全可以也能夠在兩岸同胞共同開辟兩岸關係前進道路的進程中得到消弭的。只要我們不間斷地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就能夠逐步增進兩岸同胞之間的相互了解,融合彼此的感情,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從而形成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自覺把握和共同開拓。
《瞭望》:您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
鄭必堅:我以為,兩岸關係30年發展積累的全部成果,最重要也最寶貴的是,兩岸同胞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上第一次有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條件,在全球範圍的競爭中攜手合作,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共同奮鬥。兩岸長期以來不同的發展道路出現全新的交集,面臨著匯聚到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大道上來的重要契機。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兩岸關係,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力量
《瞭望》: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如何看講話的歷史意義?
鄭必堅:這次講話首次鮮明、系統地闡發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明確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對如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
他說:“回顧近代民族之艱難奮鬥歷程,展望未來民族之光明發展前景,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
毫無疑問,這樣一種從全民族根本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兩岸關係的全新思維,超越了歷史恩怨、黨派利益和雙方的固有矛盾,體現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願望的精神,展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辟未來的豁達境界。這一番話既表明中共領導集體的“眼界決定境界”,同時也預示著兩岸關係的“思路決定出路”,著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開辟兩岸關係嶄新格局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
《瞭望》:兩岸關係如何發展才更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鄭必堅: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中國幾代人的處境和心態是深重的危機感和爭取生存、發展權利不受侵害,謀求的一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二是發展和現代化。這是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性追求。投身並致力於這兩大追求的,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和有前途的;否則就注定沒有力量和沒有前途。
60年過去了,中國大陸和台灣都有了新的發展,兩岸關係也有了新的進展。實現這兩大歷史性追求的基礎更加堅實,路徑更加清晰,更大的希望和機遇就擺在我們的面前。只要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在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進程中,不斷開辟更加廣闊的實踐和認識道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更加大有希望。(來源:《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