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俄羅斯《莫斯科防務簡報》最新一期發表文章稱,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俄羅斯和中國保持著密切的國防工業合作關係,中國向俄羅斯軍購額在俄外銷武器總額中一度占據較大比例。然而,近幾年來,雙方武器貿易開始出現急速下滑趨勢。這其中,既有中國本土武器生產能力提升的原因,也有俄武器出口多元化的因素。此外,俄羅斯開始感受到中國軍力提升的威脅,因而謹慎對待對華武器特別是技術轉讓。
環球網引述文章指出,俄中國防工業合作下滑的趨勢始於2004和2005年間並一直持續到2009年。五、六年以前,中國是俄羅斯武器最大進口國,在1992至2004年俄武器出口總額中占據40%的比例,個別年度中這一比例甚至達到55%至60%。然而自2004年後,俄羅斯對華武器銷售開始下滑。
第一個信號是北京決定不再購入95架蘇—27SK戰機部件用於國內組裝生產。中國此前已購入105架該戰機部件進行組裝。然而,隨著殲—11戰機開始大規模生產,中國顯然放棄了許可生產而更傾向於國產戰機。儘管殲—11被認為是蘇—27的翻版,但有媒體報道稱殲—11B的發動機和雷達是“中國自己設計和製造的”。
俄羅斯希望中國訂購第二批蘇—30MK2戰機的希望也已經破滅。在首批24架該型戰機於2004年交付中國後,俄方原本希望中國海軍很快會訂購更多該型戰機。不過,現在看來這似乎不太可能了。中國最近向俄羅斯採購軍用機合同還是2005年訂購的34架伊爾—76MD軍用運輸機和4架伊爾—78MK空中加油機。不過,由於塔什幹航空企業無法交貨,該合同在一年後被凍結。這也就意味著,俄對華空中和海上作戰武器平台出售合同真正得到履行的還要追溯到 2003年。從那時起,俄對華武器訂單大部分是俄制戰機的現代化升級、新的機載武器和發動機、海軍武器和空空武器系統等。俄對華武器出口收益也在逐漸減少。俄羅斯國防技術公司負責人謝爾蓋•切梅佐夫表示,其企業2006年對華武器出口總額僅為2億美元。統計顯示2007年俄對華武器出口總額在7億至8億美元之間,占俄出口總額的5.5%至6%。這意味著,中國在俄武器進口國行列中已經落後於印度(2007年占45%,2008年占30%)、阿爾及利亞(2007年占18%)和叙利亞(2007年占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