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牽動著日本的神經
從2010年年初,距離中國交上GDP成績單越來越近的時候,同樣的懸念成了2010年日本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
從朝日電視台2009年12月30日的深夜討論節目,到NHK電視台1月2日的焦點訪談,各路英雄費盡口舌,就是沒能討論出一個結果來。
“日本人過年,嘴巴裡含著生魚片也在議論中國經濟。”乍一聽這話有點誇張,但是仔細一想,也確實如此。引用日本著名電視主持人田原總一郎的話說:“中國的每一個舉動都牽動著日本人的神經。”
1978年 中國開始“追日”
其實,日本人對這樣的高速發展並不陌生,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
從上世紀50年代下半期開始,日本進入了經濟迅猛發展的時期,1955—1973年間,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達10%以上,比美國同期速度高兩倍,比當時的西德高一倍,這是整個西方世界最快的發展速度。
在這近20年間, 日本工業增長8.6倍,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3.6%。特別是60年代的最後四年,平均每年增長16.5%。這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少有的。而日本的主攻方向,也是當時“新興產業”:石油、化學、電子、汽車、塑料等。其中,本身不產油的日本,石油工業實現平均每年增長34%的奇跡。
而正在日本人欣然得意時,身邊沉睡的中國“雄師”已經覺醒,開始埋頭沿著自己的路子,開始了自己的“趕超”之旅。
1978年時,中國經濟不到日本的1/6。1978年以後,中國開始進行了變革,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中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經濟取得長足發展,GDP總量及其增幅逐年增加,尤其是1984年沿海城市開放以後。
2006年中國成日“近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實施穩定經濟增長、新科技立國和全球貿易戰略,縮短了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隨後,美國人驚訝地發現,日本製造的汽車、電器已經橫行天下。
不過,日本經濟的大幅跨越是美國刻意扶持的結果,而當美國人感到威脅時,日本的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