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打遏金融業,是香港難得的機遇。 |
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記者 黃曉南分析報道)金融海嘯後,西方民眾都將矛頭直指金融業,斥其貪婪惹禍,本來是天之驕子的銀行家幾成過街老鼠。
自由派的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後,陸續推出的一系列加強規管金融業措施,就是針對上述情況,平息民憤,並務求扭轉金融業過去卅年來反客為主、凌駕各行業的趨勢,讓它回歸本份的位置,不再隻手遮天。日前向金融巨企開徵千億美元特別稅(為了回饋政府在金融海嘯期間出手打救),以及限制高盛等證券商坐盤交易(即券商今後只可為客戶投資,不准親自參與炒賣),是至今最大殺傷力的兩招;加上提高資本充足比率的巴賽爾協定II,業界評估,在未來七年內,會削弱銀行和券商整體盈利百分之四十以上。
一般認為,奧巴馬此舉有雙重目的,一來固然是為了嚴控金融風險,防止類似次貸的危機再發生;但更為急切的原因,實為了應付近日民望低迷,內政不振,醫改遇挫,票倉麻省的議席竟被共和黨奪走,因此不得不出招,既滿足民主黨選民,也給阻撓醫改的共和黨一記回馬槍。
對於美國的新措施,英國和歐盟已表示歡迎,定必跟隨行動。塊版盈利遭削,首當其衝當然是渴求豐厚花紅的華爾街金融從業員;在倫敦金融城,危機意識也開始泛濫,《經濟學人》等刊物甚至推出“如何打救倫敦?”的專題,有人提議要重振英國的製造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