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朝鮮日報中文網文章說,儘管谷歌公司首席執行官施密特(Eric Schmidt)近日表示有可能繼續留在中國,但中美外交圍繞“谷歌事件”相關話題愈演愈烈。顯而易見,作為全球第一大網路大亨的谷歌放棄目前擁有3.84億線民網路市場的舉動是個偽名題。
有未經證實的消息指出“谷歌事件”是由白宮的一場晚宴引發,即便這個信息的真實性可能失真,但從谷歌聲稱要關閉中國大陸業務迅速升級到政治風波層面來看,白宮和谷歌的關係非常微妙,白宮操作“谷歌事件”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這種猜測屬實,谷歌為何以可能損害自身利益配合白宮對北京當局打壓呢?
首先,正如作者高仁在《Google退出中國市場並非出於政治道德》一文中說那樣,谷歌自進軍中國以來在大陸業績一直不如意,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百度,市場份額出現不增反減的跡象,自然為自己的經營失利轉移輿論焦點。
其二,進行一次高規格的自我炒作,高度標榜自己代表西方“自由文化”的象徵地位,重新引起大陸線民乃至世界各國高度關注,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
第三,白宮的因素。顯然,谷歌全球化商業目的和美國政府維繫自己全球化戰略目標是相互依存的,谷歌聲稱遭受疑來自中國政府操縱的“高技術的黑客攻擊”,和“信息過濾”事件,是為白宮介入提供必須因素。
雖然奧巴馬執掌白宮一年裡來,關於往常屢見不鮮對中國“人權”指責進行一定程度的冷處理,但不代表白宮對中國政治的一貫立場有所改變。不難理解過去一年全球正陷入水深火熱的經濟危機,美國在擺脫這場百年一遇的經融危機上有求於中國,不敢激怒北京。然而剛開始走出經融危機陰影的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本來面立即目昭之若然,迫不及待地發起了一系列貿易打壓,不惜激怒北京政府批准了對台軍售,奧巴馬考慮接見藏獨教父達賴,再到此次谷歌風波,可以看出美國針對中國“人民幣升值、人權、信息過濾、新聞管制”等問題向來是不甘寂寞。
站在白宮政權的角度,網路“信息自由”被認為能赤化中國新一代年輕人思想的唯一有效途徑,北京當局對某些存在社會安全隱患信息過濾正好扼制了美國的狼子野心,引發這場由谷歌點燃的外交惡戰是意想之中的,同時也表明了美國對中國的崛起進行各種可能性的打壓,持久性維持美國霸權地位的戰略利益。
“谷歌事件”屬於商業事件,谷歌的失敗不過是市場自由經濟優勝劣汰的結果,完全沒有必要過度商業政治化。中國法律一直明文規定所有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必須遵守中國的相關法律,谷歌在進入中國市場前關於“信息過濾”並不是什麼新聞,信息過濾也不單單針對谷歌或某家外企,身為對手的百度也並沒有享有豁免權,同樣經常遭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黑客攻擊,這是當今網路世界很難避免現象。而谷歌受“黑客攻擊”根本沒有證據表明是由中國政府操作,直接把自身技術漏洞歸責於北京當局,此舉動在一個普通中國人角度看來,具有強加之罪,有意配合白宮試圖干涉中國內政的嫌疑,或者是白宮政權直接參與策劃此事件的可能。
所以,中美未來走向是充滿不確定因素,類似谷歌爭端必然會層出不窮,這是極令人擔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