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觀察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的六個視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7 00:40:44  


 
  總體上看,在大陸政策這種核心問題上,蔡的思路是不急於表露真實心態,而是循序漸進地摸索嘗試,預留足夠緩衝空間以免陷入被動甚至提前出局。

  筆者認為,蔡英文在某些場合的言行可能表現得比較激進,但這是現實鬥爭的需要,其真實思路還是傾向“務實台獨”。深綠們大可不必質疑她的“台獨”立場,大陸方面也要避免一廂情願地期待她朝著改變“台獨”的方向努力。

  2、政治性格。

  蔡英文並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式的理念型政治人物--不願向現實低頭妥協、不願犧牲政治理想,而是典型的務實派--身段柔韌,敢於正視和適應現實,善於以退為進,通過先改變自己、再改變現實地接近、實現目標。例如,因登陸而開除資深黨員一事,筆者推斷,從蔡英文本人以往的政治理念和行事風格來看,這並非其本意,而是各方政治角力的結果。蔡遷就深綠以免遭受“圍攻”。

  她不是一言九鼎的強勢領袖,但也絕非像某些人所評價的那樣是“光杆司令”。她是黨內各方暫且可以接受的領導人,“共主”地位本身就是可以利用的重要政治資源;一年來的所作所為,並非“裹足不前”,而是不斷根據民進黨組織文化調適自己,加強與原新系、蘇系、新生代等“志同道合”者的溝通,凝聚力量,蓄勢待發。在時機不成熟、尤其缺少一定數量支持者和同情者的條件下便貿然行事,失敗是必然的。作為深諳台灣政治生態的聰明人,蔡英文對此必有清醒認識。

  從其一年來的表現來看,蔡英文將自己的主席角色定位為“平衡協調”,凡事不急於表態,謹慎而內斂,防止引火焚身。既表示過要有“新的本土論述”、“崇拜”突破“台獨”基本教義派阻撓訪問大陸的陳菊,也曾做出決定,開除參加兩岸論壇的資深黨員。二者看似前後矛盾、左右搖擺,實際上是在“鼓勵”各種聲音的碰撞和嘗試,試圖在一定程度的討論後建立交集、共識。出身行政系統,具有較強的執行力。共識建立、方向明確後,蔡英文的優勢便會展現出來。

  3、有利條件。

  筆者認為,黨內“開明”務實派對蔡英文持理解和期待態度。他們認為,要求她立即大刀闊斧地變革,也不現實,不但會傷害其政治生命,也會給民進黨帶來不小負面影響、甚至內鬥。而且,大陸政策、陳水扁弊案等問題,牽涉太多,解決起來的確棘手;深綠或“挺扁”勢力所提對策,激情有餘、理性不足,稍有政治常識者,絕不會“欣然”接受。所以,向來以理性中道形象示人的蔡英文,對“極端勢力”只是禮節性回應,預留迴旋空間。骨子還是務實路線。許信良、謝長廷、呂秀蓮、蘇貞昌、陳菊及新生力量等都不同程度地表達了大陸政策需要反思或調整的意向,蔡英文在整合這部分力量,時機成熟後與深綠爭奪話語權。

  千萬不要太把“激進台獨”與“務實台獨”的表面分歧甚至所謂“鬥爭”當回事,即使整日叫囂不止的“深綠”們自己也深知激進路線的不可行性。當年陳水扁“‘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表態,正是深綠們無奈心態的真實寫照。

  4、不利條件。

  蔡英文“黨魁”之路能走多遠?很多人都懷有疑問,甚至不看好。的確,民進黨“內憂外患”不斷,身為主席,難免處在浪頭尖上。而近期對蔡英文造成最大困擾的,一是前述民進黨大陸政策走向問題,一是扁家弊案。

  關於弊案,從立案起,人們最為關注的遠非案件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政治角力。流覽媒體報導,民進黨如何與陳水扁“切割”這個問題,一直是熱議話題。

  從蔡英文本人角度來講,基於甩掉包袱、改變被動局面的考慮,當然不是不想“切割”,因為“切割”有利於鞏固權力和樹立清新形象。但“剪不斷理還亂”,單從操作技術上講,既要做一定“切割”,改變民進黨與扁乃共犯結構的社會觀感;又要“擺平”扁及其支持者,防止扁魚死網破式的折騰傷及民進黨,所謂“切割”的確很難。

  截至目前,蔡英文只是強調要保護扁的司法人權,對扁及其家人的“批評”點到為止。沒有做真正“切割”,生怕引發深綠反彈,致使民進黨執政目標因失去深綠支持而遙不可及。在這個問題上,蔡英文沒有一錘定音的能力和氣魄。只能選擇等待,並無奈地面對內部的拉扯和外部的批評,以及它們對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影響。

  民進黨的政黨性格

  1、“民主”

  每一個政黨都有自身獨特的利益表達機制、組織文化。骨幹成員的政治哲學、成長發展的特殊歷程、注重討論的文化傳統、“派系共治”的獨特歷史,都使民進黨成員對黨的“民主”品格格外重視。

  包括蔡英文在內,今日台面上的明星政客不具備力挽狂瀾、力排眾議的威權氣質。同歷史上一樣,以民主名義來凝聚共識、統一方向的大討論,是民進黨解決大陸政策問題的首選途徑。

  2、“團結”

  如今,台面上又是務實派又是教義派的嘰嘰喳喳,甚至一度給人“民進黨陷入分裂危機”的錯覺;但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個聲音才叫有凝聚力。放眼台灣政壇,多少年來,沒有哪一個政黨能像民進黨那樣團結、那樣擅長逆勢操作。

  回顧民進黨歷史,不難發現其有一套相對民主、相對成熟的代際交替機制,除彭明敏成立“建國黨”另立門戶外,民進黨比較成功地避免了觀點、利益上的派系之爭惡化為政黨分裂。綠營成員,從政治人物到普通民眾,多次展現出“大敵當前、抱成一團”的政治意識和能量。

  當前台面上關於大陸政策走向的某些分歧,可謂“殊路同歸”,沒有背離“台獨”的核心價值,只是方式方法之爭。我們不能低估民進黨整合分歧的能力,不能一廂情願地斷言其因觀點之爭存在所謂“分裂危機”。

  3、“柔韌”

  一方面,民進黨及其大陸政策具有固執僵化的特點:二十餘年來,拂逆歷史潮流的“台獨”黨綱一直被奉若神靈,違背政治文明的民粹手法始終被當作屢試不爽的法寶,中國大陸順應潮流的善意和做出的巨大犧牲總是被扭曲醜化。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在內外壓力之下,民進黨也曾多次適應、調整或轉型,即使有時幅度不那麼大,但反思的聲音不絕於耳;民進黨成員中,既有對浩浩蕩蕩之世界潮流視而不見的頑固分子、對期待兩岸和平發展之主流民意置若罔聞的偏執狂,也有一部分人,展現出較為柔韌的身段,能夠一定程度地超越制約民進黨發展的狹隘歷史觀和格局觀,對兩岸關係做出較具前瞻性的思考。他們的存在,是民進黨獨特組織文化的產物,給政黨性格帶來幾分清新氣息,展現了民進黨“柔韌”靈活的一面;條件成熟之際,能夠成為改變政策走向的決定性力量。歷史上幾次“成功”轉型,便是民進黨政治性格中“柔韌”一面的體現,也是其作用的結果。

  小結

  通過對上述六個方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將民進黨大陸政策動向概括為“大討論、小調整、無轉型”。對此,中國大陸應如何應對呢?首先,端正心態,既防止過度悲觀,也防止過度樂觀,對制約兩岸和平發展的因素要有充分估計,避免情緒化反應損害大局。第二,認真總結與民進黨打交道的經驗教訓,對決定其大陸政策走向的諸因素作更精緻研判,並準備各種預案。第三,時間緊迫且台灣政壇“變幻莫測”,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住國民黨執政帶來的“機遇期”,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架構方面實現突破。

  (注1)蔡英文,《中國時報》:“兩岸這條路,明明最高限速只有40公里,但馬英九不僅沒有一檔、二檔、三檔慢慢加速,竟然一下子就把車子衝到120!看到馬英九一下子就把車子衝到120,當然要跳出來踩煞車。”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2月號,總第14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