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銀行和美國國際發展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角度來看,海地非常適合他們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計劃。
於是他們一面在城市發展出口製造業,一面也重新塑造海地農業,把出產自用或國內市場農產品的小農業改為專門出產基於市場的出口型的大農業,同時,又把大量美國剩餘農產品如米大量傾銷至海地。農業破產後農民可以成為城市輕工業的廉價工人。
這麼一來,以前出口米的海地,今天卻從美國進口了;以前出口糖的海地,今天卻從美國進口了。這個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勝利,卻是海地人民的巨大災難。
美國的“援助”和農地的“結構變化”迫使不少農民為生存而奔向太子港,希望找份製造業工作,哪知,當他們一大群抵達時,工作機會並不多,但人口卻越來越多。於是,貧民窟越來越大了,為了解決貧民居住問題,政府建立很多廉價屋,不少是建立在山邊(四分之三海地是山區)屋頂上的。
不久,美國計劃專家學者發現他們的模式行不通,他們放棄了;但他們留下的後果卻繼續存在。今天海地地震赤裸裸地暴露了他們對海地的“貢獻”。但為什麼美國媒體和政府只字不提呢!反而大罵海地政府的不是、海地人民愚蠢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