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的一些人把是否能在國外獲獎、是否參加過國外的這個節那個節,視作抬高自己身價、體現自己水平的標準。於是,電影非要衝著奧斯卡獎去拍,小說非要衝著諾貝爾獎去寫。如今,一些演出團體和個人又“非金色大廳不演”。這種靠取悅國外評委和觀眾來抬高身價的做法,既反映了一些人的浮躁心態,也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種體現。而在“給錢就能演”的金色大廳,這種自抬身價的“鍍金”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金色大廳演出部經理就說:“金色大廳的演出不會標誌一個樂團的水平。”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作曲家田青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對金色大廳的迷信和神化,是近幾年在民族音樂推廣中出現的重大誤區。
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八次全國文代會和第七次全國作代會上強調:“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第一線,深入企業、鄉村、社區、軍營、校園生活最前沿,不斷創作出讓人民滿意的優秀作品,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團體應該遵循的準則。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應時刻牢記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立腳點和出發點,腳踏實地,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奉獻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中國文化當然要走出去,但走出去的,應該是能代表中國文化一流水準的精品,應該是按市場規律運作的商業演出,而不是靠花錢去“鍍金”者。
希望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加強管理,加強宏觀調控,及時刹住這股金色大廳的“鍍金”風。應當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真正將國內的藝術精品展示給國外觀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