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從更高層面上說,在能源供應緊張的大環境下,中緬管道建成將讓我國油氣進口渠道多元化,改變只有海運的單一格局,形成“四面來油”的局面。
雲信報報道,日前有外媒報道,正處於“緊鑼密鼓”建設當中的中緬石油和天然氣輸送管道即將完工,中國很快就能從中獲取油氣資源。這引來了分析人士的思考:中國為什麼與緬甸合作建設石油和天然氣輸送管道?又會遭遇怎樣的“攔路虎”呢?
5年藍圖
從最初提出設想到最終成功落實,中緬油氣管道足足“吊”了人們5年胃口。
早在2004年,就有能源專家提出設立中緬輸油管道的建議。此後,經兩國政府數次接洽,管道建設進入議事日程。2008年12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同緬甸簽訂了天然氣購銷協議。根據協議,緬甸通過即將興建的中緬天然氣管道,每年向中國出口天然氣,供應期為30年。
真正使管道建設計劃“落地”的是2009年3月26日中緬雙方簽署的《關於建設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的政府協議》。按照協議,管線天然氣、石油雙線並行,西起緬甸西海岸實兌港,經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然後從雲南邊城瑞麗進入中國境內,最後抵達昆明。計劃輸送原油2000萬噸/年,輸氣120億立方米/年,預計投資約25億美元。
資料顯示,緬甸天然氣儲量位居世界第10位;已確知原油儲量為32億桶。目前,在緬甸海岸還陸續發現儲量極高的天然氣田群。
規避風險
當然,促使中國“下足本”的動力,不只是緬甸持續增長的天然氣儲量。
“最關鍵在於,中緬油氣管道建成後,可以繞過馬六甲海峽,擺脫他國控制,規避風險,這樣,我國能源和通道安全問題便可迎刃而解。”2月3日,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崔新生告訴記者。事實上,我國有超過60%的進口原油要經馬六甲海峽運到廣東或浙江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