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此間人民畫報載文說,人類學家特納認為“節日是人類發明的最大規模的儀式,節日不僅是對社會需要的回應,更是人類創造意義的行為”。中華民族是善於發明創造的偉大民族,在其深遠宏闊的文化歷史中,亘古不息地展演著姿態萬千的節慶活動。傳承至今,許多節慶已凝塑成記憶民情風俗和信仰旨趣的動感樣板,成為彰顯特色文化和張揚民族性格的活化載體,甚或正在扮演著文化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念融會的特殊角色。
中國現有近萬個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節慶活動,既有全民共享的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慶,又有潑水節、雪頓節等少數民族節日;既有“十一”國慶和“五一”勞動節等國家主導的法定節日,又有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湧現的新興節慶。就生活的層面而言,節慶往往是豐衣足食的產物;就文化的意義而言,節慶又常常與習俗和信仰關聯;同時,節慶也極易引發廣泛關注,所以,這些節慶活動從不同的層面、意義和作用上,重塑和提升了國家形象,涵養和弘揚了民族文化,擴大和加快了對外開放,激活和拉動了經濟發展。
林林總總的節日美不勝收,有些古老,有些年輕,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匯時尚於傳統,寓今朝於未來。文化的命脈借節慶而延續,節慶的繁盛依文化而恒久。
在萬“節”叢生的紅火和熱烈之餘,還需要一份可貴的冷靜。多年來,國內節慶活動還缺少必要的戰略規劃和科學管理,缺少相應的評價機制和有效的學術關懷。為此,以中華文化促進會為代表的一些社會團體勇擔重任,歷經五年的艱辛探索和砥礪實踐,會聚了一批高端務實的專家學者,制定了國內首部節慶評價體系,會診了眾多具有典型意義的節慶案例,舉辦了兩度頒獎盛典——旨在發掘典型、褒獎先進。或總結經驗、推而廣之,或評點缺失、革除流弊,盡力使當今中國的節慶健康有序、持續發展,呈現和而不同、多姿多彩的絢爛景象。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曾言:“一個民族經典的過去,正是它璀璨的未來。”可以確信,創造了無數經典的華夏民族必將再度創造令世界稱奇的全新璀璨,而節慶恰以其鮮明的民族氣質,濃鬱的文化意涵,活態的表現形式和豐厚的產業支撐,為這份璀璨奉獻獨特的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