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海外、特備是在西方國家雖然還沒有被列為公眾假期,但是,海外華人對於過春節從來都是特別倚重,因為它是華人自己的節日。海外華人過春節往往有兩種選擇,一是選擇舉家回國,與親朋好友共享天倫;另外就是留在旅居國和友人同鄉歡度佳節。
無論選擇回國,還是在旅居國過年,海外華人永遠難以回避的是人情往來。按照傳統,海外華人素來講究“衣錦還鄉”,回家過年總少不了要走親訪友,迎來送往。特別是從海外回國的華人,往往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而最能體現“面子”的則是禮物。因此,禮物就成了海外華人與親友間聯繫情感的媒介,而這分禮的大小自然就成了海外華人在外“混”得好壞的標準。
選擇留在旅居國過年,本可擺脫歸鄉的人情負累,然而一系列的節日活動又讓海外華人陷入了另外一種“面子”的沼澤,同鄉和鄰裡為了贊助華人社區的春節活動,你掏三百、他掏五百,倘若自己不出錢的話,不僅會落下一個“鐵公雞”的名聲,還會傷及了自己的“面子”。總而言之,為了過好春節,海外華人永遠無法擺脫“面子”的約束,為了顧全“面子”那怕是勒緊腰帶,也不得不勉強而為之。為了撐起這份可憐的“面子”,很多華人苦不堪言。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是講究個禮數,另外就是 “面子”。 “面子”不僅代表著聲望、社會地位,也是衡量一個人成就的度量衡。大凡人們最怕的無外乎是“傷面子”、“丟面子”。總之,“愛面子”應該算是海外華人一種典型特征。只要“面子”上好看,能夠在眾人面前有“面子”,哪怕成為冤大頭,多數海外華人也在所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