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新壁畫運動”中,山西平順縣有一首新民歌是這樣讚美新壁畫的:“社會主義新壁畫,新農村裡把根扎。農民熱愛新壁畫,村村都把壁畫畫。躍進車,躍進馬,處處都是躍進畫。新壁畫,會說話,教育人心向燈塔。農民思想得鼓舞,生產勁頭比天大。實現建設總路線,人人心裡笑開花。”在“全國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會議”上,河北省昌黎縣後錢莊中心俱樂部主任高學謙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據介紹:他們在“生產大躍進,文化緊緊跟,壁畫打頭陣,歌唱做先鋒”的口號下,僅用了3天工夫,就創作了164幅壁畫,出現了“墻壁粉刷白,詩畫滿墻山,戶戶六面光,村村大改觀”的局面。中共昌黎縣委宣傳部長黃德玉在發言中說:“該縣壁畫創作的大躍進在3月18日開始,7天突擊,3天掃尾,到3月30日共計12天的時間,就在全縣範圍內實現了壁畫縣,共畫出壁畫6千多幅,把農村換上了美麗的裝束。”《美術》雜誌1958年第9期發表了題為《共產主義藝術的萌芽》的長篇通訊,並加了編者按,報道了江蘇邳縣的群眾美術活動的情況。文章說:“在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目前,農民繪畫在我縣已經形成了全民性的運動,農村中千軍萬馬的美術隊伍,日夜苦戰,八一前統計:全縣即有1800個農村美術組,6000多個美術骨幹,7月份完成壁畫23300幅,宣傳張貼畫15000幅,達到村村有壁畫10幅以上,隊隊有壁畫5幅以上,基本上實現了壁畫縣。8月3日縣委在官湖召開了現場會議,又來了一個大躍進,至8月15日,全縣農村美術骨幹發展到15000人,完成壁畫105000幅,宣傳張貼畫78000幅,達到50%的村社戶戶有壁畫1-5幅。”“編者按”稱讚道:“邳縣的農民壁畫運動是群眾美術活動中的一顆‘衛星’。”“這是黨的總路線的偉大作用在美術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我國革命美術事業向共產主義躍進的一個新形勢,它的重大意義在我國美術史上是劃時代的。”
偃旗息鼓
不可否認,1958年的文藝“大躍進”運動對於普及文藝知識、使人民群眾零距離地觸摸和感受文藝,活躍和發展農村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但是,在當時帶著嚴重的“浮誇風”色彩的“大躍進”運動的背景下,這種一哄而上的突擊式、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式、行政命令式的發展文藝的方法,是違背文藝發展規律的。首先,從藝術價值上看,文藝“大躍進”所產生的文藝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一些公式化、概念化、標語口號式的作品,非但沒有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反而阻礙了藝術的多樣化發展。其次,“大躍進”時期文藝表面的繁榮,並不代表文藝的真正進步和發展,只能導致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在客觀上對當時的“浮誇風”錯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正是由於文藝“大躍進”運動存在著諸多問題,作為文藝家、詩人的毛澤東也感受到了。1959年3月,毛澤東在鄭州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寫詩也只能一年一年地發展。不能每人都寫,要有詩意,才能寫詩,“叫每個人都要寫詩,幾億農民要寫多少詩,那怎麼行?這違反辯證法……放體育衛星、詩歌衛星,通通取消。”由於毛澤東態度的變化,再加上農業高產“衛星”的真相逐漸被披露和隨後到來的全國嚴重的糧食饑荒,群眾的文藝創作熱情的銳減,文藝“大躍進”逐漸偃旗息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