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勞動力價格全面上升,“人口紅利”漸失。圖為北京昨日舉辦節後首場大型招聘會。新華社圖 |
中評社香港2月26日電/進入2010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並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年內更有望躋身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強勁反彈無法掩蓋一個尷尬事實:中國經濟過去十幾年賴以高速發展的基礎已不復存在,包括勞動力在內的要素價格全面上升,外需在全球金融危機打擊下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轉型走向何方?是中國政府當前最緊迫尋找的答案,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焦點議題。
多位中央政府智囊在兩會召開前夕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今年將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重新佈局的起點之年,中國政府謀劃跨越危機的新舉措,從今年開始到“十二五”期間,將部署實施四大經濟調整戰略,推進關鍵領域改革,在“後危機”時代的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權。
上加下撤 政府陷兩難
中央提出,今年是經濟轉型的關鍵年。近期,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等中央高層再多次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凸顯中國加速經濟轉型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經濟觀察家指出,早在“十一五”規劃中,中央就明確提出“加快經濟增長方式從資源投入驅動到效率提高驅動的轉變”,如今已到“十一五”收官之年,經濟轉型進展卻不甚理想。而此次金融危機更突顯經濟轉型的壓力。中國採取大量增加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的方法應對危機,雖然刺激經濟的成效明顯,但同時讓政府陷入兩難,如果“向上加”(繼續加大財政和貨幣投入),會產生泡沫和通脹;如果“往下撤”,則可能導致經濟再次下滑。
綠色智能 產業新革命
在國際上,經濟觀察家指出,“後危機”時代,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為特徵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孕育突破。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早從應對危機開始,就已做出跨越危機的戰略安排,力圖在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等領航產業、先進技術和國際競爭中佔領制高點,形成競爭新優勢。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對中國責任論、威脅論的指責不斷翻新,要求中國減少碳排放、減少出口、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明顯加大。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研究員張漢亞認為,如今中國經濟的出路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密切關注“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新動向,謀劃跨越危機的新舉措,在調結構、促轉型上下更大的功夫,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
內需創新 拓展兩空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近日為中國經濟轉型指出四條路。第一,加速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使得大量的農民轉變為市民;第二,推動現有製造業的產業鏈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供應鏈管理、售後服務等具有更多附加價值的環節延伸;第三,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第四,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各個產業,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最近完成的一份報告透露,從今年開始到“十二五”期間,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將著力拓展“兩個空間”(內需空間和創新空間),實施“四大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