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18世紀下半葉,蒸汽機吐著白氣推開現代化大門以來,人類文明發生了深刻的嬗變。在現代化進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國次第亮相,演繹了各具特色的發展篇章,這當中有一條堪稱規律的結論:一個國家要保持充滿活力、持續向上的發展態勢,關鍵是讓經濟發展方式始終與時俱進,找到符合時代潮流、契合自身發展階段的現代化路徑。
近300年的世界現代化史,就是一部發展方式的更新史。正是依靠工業革命,轉向工業立國,才使英國這個孤懸一隅的小島,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為跨越兩個世紀世界發展的領頭羊。正是重視科技發明、信奉“專利制度就是將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國這個原本照搬歐洲技術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抓住機遇躍居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並以不斷創新的方式增強綜合國力、鞏固超級大國的地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經濟高速起飛,但由於未能在收入分配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及時轉型,其人均收入長期阻隔在6000美元的“玻璃穹幕”中,掉進了“拉美陷阱”。同一時期,日本和韓國的工業化高速推進,卻忽視了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企業發展仍以政府為主導,致使一個個“超大企業”缺乏創新活力,技術多停留在模仿層面,陷入了“日韓困境”。
沒有一勞永逸的現代化,也就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方式。在發展方式這個問題上,不變則罔,不進則退,這條兩百多年來錘煉的歷史經驗,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推進現代化的國家理念。
國際金融危機波瀾未平,一場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賽”就已悄然湧動:美國將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3%,創下歷史最高水平;英國著眼發展低碳經濟、數字經濟,“構建英國未來”;歐盟宣布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人們清楚地知道,這樣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是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前奏,它們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後危機時代”的國家力量對比,重構全球的經濟政治版圖。
此時此刻,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一般規律,更關係到我們在未來發展中能否擁有新的引擎,在未來競爭中能否獲得新的優勢,在現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四) 新中國成立前的200年,中國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落伍者。現代化之於中國,有夢卻無路。是新中國的誕生,使中國人的夢想有了清晰的“時間表”:用100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
60年過去了。從中國人用的火柴、煤油都姓“洋”,到不少人離開“中國製造”就將失去舒適的生活,中國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歷史跨越。歐美發達國家用了將近300年,才使10億左右人口進入工業社會;中國僅用了60年,就將13億人帶入工業社會,演繹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傳奇。
今天,進入現代化的“下半場”,構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模式的諸多要素條件、內外環境、增長動力與機制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如果保持原有發展方式不轉變,未來40年我們將走上一條怎樣的道路?
這是一條外向發展難以持續的“風險之路”。“危險往往在危機結束之後”,國際金融危機漸行漸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卻有待時日,全球經濟可能進入相對低速增長期;發達國家居民儲蓄率將有所上升、消費率繼續下降,國際市場需求短期內甚至會相對收縮。那種過度依賴外向型經濟、“大進大出”的傳統發展方式,不僅會加大風險,而且在未來難以持續。只有將經濟發展更多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才能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這是一條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的“負重之路”。中國的人均資源能源擁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卻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這種“暴飲暴食”型的發展方式,不僅我們自己的國情不允許,全球的資源容量也難以承載。另一方面,我們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負擔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如果沿襲原有的發展方式,“碳排放”將成為無法飄散的憂慮,不僅會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也不利於中國對環保這一人類共同責任的主動擔當。
這是一條國際競爭力難以提升的“低端之路”。國際產業分工有條“U”型曲線,一端是高利潤的研發、設計、標準制定等,另一端是高利潤的品牌、銷售和服務,中間是低利潤的加工生產。如果不能形成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中國將長期停留在“U”型曲線的中間段,徘徊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隨著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們所依賴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也將不複存在。
這是一條人的福利難以增長的“物本之路”。按照經濟學的“激勵相容”理論,最好的制度安排是使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社會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當今時代,百姓熱切盼望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盼望公平化、綠色化、國民福利最大化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單純物質增長為核心內容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讓人民從發展中分享紅利、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是繼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中科院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中國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將遇到資源環境壓力、發展不均衡等挑戰,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現有“歷史經驗”走下去,中國在本世紀末晉級發達國家的概率僅為4%。
環顧全球,曾經成功啟動現代化進程的國家不少,但真正能夠推動現代化進程持續不斷進行下去並最終獲得成功的國家並不多。不少國家在邁入現代化進程後,最初的發展勢頭相當不錯,但後來卻出現停滯,甚至發生逆轉,關鍵原因就是沒有及時對發展方式作出調整。
飛速發展30多年之後,中國走到了這樣的關口。黨中央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是基於對歷史經驗和現實挑戰的深刻洞察——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