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學和生命科學深度結合起來,共同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在中國尚屬第一次嘗試,它將為中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催生新的學科誕生,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調查對象本身。因為是全新的嘗試,所以,許多熱心者也針對此項計劃大膽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和建議。下面,我將就這項研究的可行性及其意義,在聽取眾多意見的基礎上,整理並回答幾個基本問題。
問題一:
司馬氏篡魏時是否對曹氏進行族誅?
對於曹操墓真偽的調查,將遇到歷史學和生命科學兩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先來討論歷史學的問題。首先,不少人提出,司馬氏篡魏的時候,曾經對曹魏皇室進行滅門屠殺,因此曹操後人基本上不可能留存世上。
眾所周知,司馬懿是通過高平陵政變奪取政權的。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執政的大將軍曹爽擁魏帝曹芳出都城,到高平陵祭明帝,留在洛陽的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無能的曹爽束手歸降。司馬懿廢黜曹芳,另立新帝,控制了曹魏政權。隨後,司馬懿食言,誅殺曹爽兄弟及其黨羽何言、丁謐、鄧矵、畢軌、李勝和桓範等人,夷三族。
曹爽是曹操的侄孫。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誅滅的就是曹爽這一族,不是曹操直系子孫或者整個曹氏宗族,這一點首先需要加以確認。
曹爽的父親曹真,是曹操的侄兒。曹操起兵時,曹真的父親招募鄉兵,響應曹操,旋被州郡殺害。曹操收養了曹真,讓他和自己的兒子曹丕一起生活。以後,曹真隨曹操平定天下,屢立戰功,位高權重。魏文帝曹丕臨終時,命他和陳群、司馬懿一道輔佐明帝繼立。曹真死後,曹爽繼承父業,明帝付以後事,讓他和司馬懿一起成為顧命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