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5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社論說,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天在全國人大閉幕記者會上,強調了他對經濟情勢可能出現“二次探底”的憂慮;他的憂慮來自主要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歐元區出現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大宗商品和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通貨膨脹的預期增加了政策選擇的難度,凡此種種,都可能使經濟復甦形勢反覆。
溫家寶的憂慮談的是世界經濟,但批評的是金融海嘯後各國凌亂的政策步伐。這確是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信心不足的最大隱憂,希望大型經濟體的領袖們聽得進去。
社論說,自去年第四季起主要經濟體出口、消費、投資出現明顯好轉的情勢以來,所有經濟學家或預測機構都上調今年世界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2%以上,咸認2010年將是復甦之年;但在樂觀之餘,多數也不忘預示二次衰退走W型復甦的風險,提醒各國要審度形勢、審慎行事。
因此,二次探底的風險原是預期中事;但當預期成真的可能性愈來愈高時,這就成了必須嚴正以待的事。尤其今年開春以來,主要股市不僅未展現經濟重現成長活力應有的如虹氣勢,反而是對景氣提心吊膽的疑慮重重;再對照去年3月起全球股市重回牛市的篤定及隨後而至的景氣回升,以預期未來進行投資決策的市場,顯然也有著與溫家寶相同的憂慮。
社論指,主要經濟體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南歐主權債務危機,都已是顯現於外的景氣尚未全面回穩的證據,兩者都是金融海嘯對實體經濟造成強大破壞後的結果,非短期所能復元,需要一定時間的療程;例如準備緊縮政府預算、削減工資甚至加稅的希臘,這段痛苦的調整期必定漫長。對景氣復甦的不確定,還來自疑慮去年底到今年初的經濟指標好轉,是否為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需求大萎縮下的低基期暴衝效應,因而關鍵是成長幅度及絕對值是否超越金融海嘯前水準,但近期公布的數據卻難以令人樂觀。
事實上,歐、美、日等三大成熟經濟體的經濟指標,如失業率、消費者信心指數、新屋銷售、採購指數、零售業銷售等,都像打擺子一樣時好時壞;美國情況好一些,但主要還是得力於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外部支持,內生性復元能量尚待蓄積;歐洲國家的刺激政策運用受限於歐元區的一致行動,力度及廣度都不如美國,加上主權債務問題纏身,經濟依然是病懨懨的;至於日本,既有的通貨緊縮未解,再受美國需求疲弱之害,復甦之路更顯顛簸。
社論又說,即使是去年全球經濟表現一柱擎天的中國,今年前二月指標亦顯露成長遲滯的跡象;究竟是季節性因素導致的失真,還是復甦無力的先兆,要等待3月數據來確認。舉例來說,1-2月工業增產成長率達20.7%,增速高於去年12月,但發電量增幅卻低於去年12月,兩者走勢背離引發工業增產不穩定或各業差異大的疑慮;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看,前二月增加17.9%,看似驚人,但只略高於去年12月,以農曆春節的消費旺季水準而言,實不符預期;相對的,大陸出口未因季節因素而放緩,但2月消費者物價漲幅達2.7%,卻高於市場預期,對照出口速度,物價漲勢可能持續,這將升高通膨預期心理,加深決策難度。
各國步調不一的復甦,讓全球的政策協調也變得困難;金融海嘯後20國集團(G20)領袖齊商救市大計的畫面不復見,甚至基於經濟自利而揮刀相向,美國將人民幣匯率問題升高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元凶,正是其一;而不一致或彼此矛盾的經濟政策,不只抵銷政策效果,更可能再次將全球經濟推向衰退。溫家寶的二次探底說,實非危言聳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