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無助於解決全球經濟問題
針對一些人宣稱新興經濟體是人民幣匯率政策“犧牲者”的論調,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金指出,事實並非如此。恰恰相反,中國需求的增加,正是廣大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危機後能夠迅速復甦的重要原因。
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日前表示,人民幣升值本身並不能解決美國和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問題,即便人民幣和其他主要亞洲貨幣升值20%,最多也只能幫助美國出口實現相當於GDP的1%的增長。
“我認為不應拿人民幣來抨擊中國,這一點很重要。”布蘭查德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應該做的,也是正在做的,是降低儲蓄率,由此來提振內需,調整生產方向以滿足擴大的內需。”
不過,分析人士也注意到,在中國經濟穩步復甦而G7等發達經濟體仍在苦苦掙扎之際,外部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風險可能與日俱增,儘管這在明眼人看來是“兩敗俱傷”的做法。
有專家建議,如果中國有意就匯率政策作出調整,那麼更宜“趕早不趕晚”。奧尼爾說,在匯率上早出手將有助於幫助中國的貨幣政策更好收效,同時也對進一步向內需驅動轉變起到促進作用。
高盛預計,人民幣對美元會在“未來數月”中部分重拾升勢,預計將在未來12個月中升5%;奧尼爾稱,人民幣也有可能通過一次性的“重估”,然後再允許其在更寬的區間交易,同時更加強調基於貿易加權的有管理浮動機制。
也有機構持不同看法。渣打銀行中國經濟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從周小川有關退出“非常規”政策的講話來看,中國在人民幣匯率方面的動作更可能推遲而非提早。渣打預計,到2010年底,人民幣可能升值約2%左右。相比一次性的升值,王志浩認為,中國可能更傾向於更循序漸進的做法。巴克萊中國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人民幣匯率政策短期內如果有什麼變化,最有可能發生在今年的兩次G20全球金融峰會前,即4到5月份或是9到10月份。他認為,一次性、大幅升值的概率較小,更可能是按一年5%的步伐溫和升值。 |